推动成果转化 “山科方案”打破了哪些条框

2021-05-13 23:22:44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值班编辑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一边是高校院所手握成果却难寻下家,一边是市场寻找优质项目而不得,如何破解?

有志于破解上述难题的国有企业山东山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科控股)董事长董火民和同事们在公司成立4年之后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近两年来,他们成立了28家科技型企业,推动28项成果落地转化,170余项知识产权得以转化,作价入股2.6亿元,现金投资近1.59亿元。

这些企业中,既有单一产品年入近亿元的“行业翘楚”,也有备受追捧的“新三板”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小而美、小而特——手握一批填补国内外空白的关键核心技术。

比如,在光电高端制造领域,山科控股旗下济宁科力光电研发的国内首款脉冲激光雷达成为全球最小的功能安全型激光雷达,安全四级光电传感器填补国内空白,并进军国际市场;

飞博赛斯研发和生产的窄线宽光纤激光器和特种光纤光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与产品封锁,关键核心器件在175℃高温压力下能保持长时间稳定工作,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聚焦成果转化,打破条条框框

山科控股承载着国资委和高校院所的双重期待:探索国企发展新途径,蹚出成果转化新路子。

“我们核心业务是科技成果转化,疏通各环节,势必要打破条条框框。”董火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只要有利于主业发展的事,坚决去做,从不纠结于具体方式。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查尔斯·麦凯原创并倡导的“营养—肠道菌群—生理轴”理论,对糖尿病、高血压、阿尔茨海默病等免疫系统相关疾病防治难题具有重大意义,需要借助企业平台才能加快实验室样品的产品化。

对此,山科控股利用科教产融合示范专项资金,与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先进免疫治疗研发团队合作成立公司,由麦凯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破解了上述难题。更难能可贵的是,麦凯院士自己跟投100万元,以表明自己对该技术转化的信心。

从打工者变成了股东,于杨直呼“想不到”:“通过这次股权激励,我个人大约拿到了2万股股份,每年可拿到固定分红;公司上市之后,我们能得到更大收益。”

作为亿云信息技术经理,于杨的身份变化得益于山科控股大力推动的股权激励机制突破。

让员工成为股东,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山科控股在国企改革中先试先行,推动亿云信息入选非上市公司中长期激励试点企业名单,成为山东第一家完成国有科技型企业员工股权激励的省属单位。

科技型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原来的专家治理模式就需要及时调整,让专业人才介入。在山科控股推动下,有些综合型专家人才经过创业历练,从研发者变成了创业者。

懂技术、懂转化、懂投资,务必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扎根于新兴产业内的科技企业与众不同,其面临的变数更多,风险更高,对资金、研发、管理、人才需求更为迫切。这些坎儿如何过?

山科控股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打法。

比如,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很快,一般3年一个周期,需要研制一代、筹划两三代。山科控股就允许信息技术类公司打破一切清规戒律,抓紧引进高层次人才。

比如,光电传感器领域产业链条比较长,需要积累,山科控股就允许这类公司拿出部分资金,依托校(院)所属研究所,柔性引进人才。

“专业的人一定要干专业的事。”这是山科控股财政资金科技股权投资板块负责人刘志刚强调的,“作为科技属性鲜明的国企,懂科技发展规律、懂成果转化规律、懂股权投资规律,我们可更加清晰地了解企业的技术成长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评价体系,全面把控投资风险。”

山东新一代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是受益者。该院院长钱恒向记者表示:“山科控股的财政资金股权投资对于我们这种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的科技型企业而言是‘雪中送炭’,在初创期把我们‘扶上马’,企业壮大以后,其可回购式的低利率股权投资模式,更为企业‘送一程’,让企业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

董火民告诉记者:“除了现金投入外,我们更通过为被投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注入、专家学者联络、科技人才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配套良性基金等方式,并组织专门队伍做好后续跟踪服务,推动成长期科技型企业做强做优。”

责任编辑: 马树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