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加持”,助训练无限贴近实战

2021-06-02 07:00:00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张刚 黄超 张强

张 刚  黄 超  科技日报记者 张 强

无人机侦察、激光模拟对抗系统、实时战场态势感知……近日,武警兵团总队执勤第五支队在“魔鬼周”极限训练期间,多种战术背景融入实战,“黑科技”装备轮番上阵。

记者获悉,此次“魔鬼周”训练,该支队结合地形、地貌、路线等要素构设“逼真战场”环境,用实战化的硝烟锤炼摔打部队,提高了训练手段的科技含量,推动了科技支撑的战法训法创新,全面提升了特战分队的训练水平和打赢本领。

走下演练场,该支队参谋长安飞雄深有感触地说:“科技是现代战争的核心战斗力,而战争的预实践是军事训练。要想打赢未来战争,就必须落实科技强训,用‘科技+’为练兵备战赋能。”

科技武装头脑,当好战场“磨刀石”

“接上级通报,‘暴恐分子’手持武器劫持一名‘人质’后逃往废弃卷烟厂,上级命令你们中队迅速前往处置……”训练开始的当天上午,安飞雄宣布情况后,红方特战中队迅速向目标区域奔袭,一场居民地反劫持战斗演练随即打响。

“出动无人机侦察!”特战中队中队长李喜军下达侦察命令,侦察员丁志强迅速升起无人机。不一会儿,无人机飞抵卷烟厂上空,画面传来烟厂内“暴恐分子”的一举一动“尽在掌握中”。

在无人机带来的“上帝视角”加持下,作战区域地形地貌一览无余,扮演暴恐分子的蓝方,行动变得无处遁形,为红方设险设难的难度也大大提升。

“难度越高越能展现我们蓝方的水平。”蓝方班长努尔艾力眼神坚定,“只要开动脑筋,先进科技也能为我所用。”

躲在无人机视角盲区,努尔艾力等人商议着怎么设计伏击,队员普拉提说:“他们用无人机侦察,我们也可以利用无人机的弱点进行反侦察……”

普拉提的建议得到采纳,蓝方小队兵分两路,开始行动。普拉提等4名蓝方带“人质”转移至东侧办公楼充当诱饵,主动暴露位置,吸引红方队员来救;努尔艾力和另一名蓝方队员埋伏在仓库二楼,从侧翼对赶来的特战小队发起攻击。

“01,01,西南侧办公楼内发现‘暴恐分子’和‘人质’。”接到对讲机传来的“敌情”,4支特战小队立即包围现场。普拉提让2名蓝方队员死死控制楼门,与到来的特战小队对峙。而努尔艾力却从侧翼同时发起攻击,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战斗结束,红方损失惨重。安飞雄总结了红方队员失败的原因:实战意识不牢,对战场周围环境不能全面搜索排查;“敌情”观念不强,把“敌人”想得过于简单;对先进科技设备过于依赖,自己缺乏冷静判断……

努尔艾力复盘时总结道,以往扮演蓝方时,一心只顾着设置情况,而忽视了对无人机等先进科技设备的反侦察,导致蓝方一败涂地。为打赢下次“战斗”,他专门向侦察员丁志强请教,对红方所使用的无人机的最大飞行距离、飞行速度、拍摄取景半径、电池功耗等参数进行了掌握和研判。

“蓝方也要掌握先进科学知识,与红方斗智斗勇,才能更好地发挥‘磨刀石’作用。”努尔艾力说。

借力高科技,破解训练瓶颈

曾几何时,对抗演练最后的短兵相接,一直是李喜军最难把握的环节,一度制约着特战队员训练水平的提升。

他介绍说,以居民地反劫持课目为例,当特战小队将劫持“人质”的蓝方包围在封闭环境内,随后势必会发起武力突击,强行解救“人质”。但这时就需要特别注意,鉴于空包弹在一米距离内有杀伤力,为避免误击误伤,要求突击队员不能对着蓝方队员射击。

不能对着“敌人”开枪,只能本着“枪响人倒”原则,让最激烈的对抗环节变成“空话”。红蓝双方在对抗时还会陷入“谁先发现对方”“谁先开枪”“谁先阵亡”“是否击毙”等模糊不清的争议。李喜军觉得这种对抗离实战化差距太大,他甚至担心特战队员会形成开枪前回避目标的不良肌肉记忆,“如果实战中这样做,是很致命的。”他说。

此次“魔鬼周”训练中,上级配发的激光模拟对抗系统投入应用。

“这玩意到底好不好使?”第一次装上激光模拟对抗系统,下士严奇岭心中充满疑问。在追逃时,他被一名埋伏的蓝方击中,他的头盔上冒起一股红烟,不得不黯然退出战斗。

对抗刚开始没多久,红方就战损一人。见到这套系统如此灵敏,队员们一个个打起十二分精神,演练场的硝烟味更浓了。

“装上这套系统,对抗训练时不再像以前那样不好界定。现在不管是红方还是蓝方,大家都只有‘一条命’,头盔上烟雾一起,你就阵亡了,必须退出战斗。”在另一仓库区搜索的中士肖宏波感慨地说,“置身在装备对抗系统带来的实战环境中,大家的实战意识和小队的作战能力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他手持防弹盾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应对蓝方来袭。

侦察股及时收集战况数据,统计战损情况,给每一名特战队员都建立了“毙敌”和“阵亡”等数据表格。每天训练结束后,安飞雄结合对抗训练情况,组织队员们复盘检讨。

“除了不抗冻,其他都挺好。”特战中队指导员张振齐补充说,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这套激光模拟对抗系统耗电会很快,希望以后能有所改进。

现地教学,深植科技练兵理念

“作为新时期的特战队员,我们一定要注重不断学习,向科技要战斗力,做全能战士。”上士吴栋手持软管窥镜一边展示操作一边向其他队员讲解要领,“使用先进设备前,一定要先熟悉它的性能参数。”

每天利用一小时组织现地课堂教学,把科技练兵的理念深植在每一名特战队员心中,是该支队“魔鬼周”极限训练的一个重要特点。

“如何靠近‘暴恐分子’劫持人质的办公楼,我们可以借鉴外军的先进作战理念。”训练前,安飞雄向队员们讲述了格罗兹尼战役中,进攻的俄军士兵通过制造烟雾或借用坦克、推土机等另辟通路的方式,让防守的车臣武装分子看不到进攻部队。随后,安飞雄还带着特战小队长研究推演,现地摆练。

“无人机侦察在居民地反劫持战斗中应注意把握哪些细节?”“严寒天气下怎样保持武器设备的作战性能”……带着这些问题,支队组织特战小队在卷烟厂办公楼和仓库等处现地教学,让大家在边看边悟、边学边思中探讨新战法。

只有时刻想着提升“魔鬼周”极限训练科技含量,帮助特战队员提升战场“触觉”,才能保证指挥员稳坐“中军帐”。安飞雄表示,要想让训练无限贴近实战,就要开动脑筋,把“科技+”手段贯穿于训练全过程,提升“战场”的难度系数、陌生系数和复杂系数,才能拉近训练与实战之间的距离。

第二天,训练继续进行。在手持电台“指引”下,特战小队与无人机侦察展开高效协同,运用战场摄像、定时定位、地理勘测等多维手段获取目标情报。

战场态势信息第一时间进入支队指挥通讯车,负责在前方指挥的首长现场研判形势,准确下达作战命令,一改往日“判断基本靠猜、通信基本靠吼”的落后局面。

演练结束,但思考和复盘却远未停止。

“能打仗、打胜仗是使命所在,履行这个使命离不开实战化训练,更离不开先进科技的‘加持’。只有尽快适应不断升级换代的训练手段,把手中科技装备弄通、练精、练强,才能让部队的战斗力建设向前推进一大步。”安飞雄说。

责任编辑: 聂翠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