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幅画作献礼建党百年 “风展红旗”冯凤举画展在南宁举行

2021-10-10 17:56:29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刘昊

科技日报记者 刘昊

10月9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风展红旗—冯凤举画展”在广西艺术学院相思校区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承办、漓江画派促进会协办,共展出冯凤举近年来创作的150幅画作,以独特、新颖的风格,鲜明的主题和内容,吸引众多观众前来观赏。

主办方供图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此次个人作品展,既是冯凤举近年来创作成果的展示,也体现了其作为一名艺术家、一名党员干部的家国情怀,对中国共产党峥嵘岁月的致敬和对党的百年华诞的祝福。展览主题鲜明,共分为三大部分,一是“风展红旗”,展出了冯凤举根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各个重要节点中的事件、遗址、场馆、文物创作的历史题材作品50多幅。第二部分“日映山河”,展出了他在全国各地名山大川、丝绸之路写生的作品50多幅。第三部分“云涌桂山”,展出了他在描绘广西壮美风光和参加脱贫攻坚路上见闻写生创作的作品50多幅。这些作品主题表达了冯凤举对党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美丽家乡的热爱、对母校的热爱之情。

作为一名艺术家,同时也是一名党员,冯凤举把自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面对红色遗迹之时的感动、感慨充分地表现在作品之上。如在作品《贵州苟坝会议旧址》中,描绘的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苟坝村马鬃岭山脚苟坝会议旧址,冯凤举以固有的历史史实为基础和依据,对其展开中国画的再创造,描绘了苟坝会议旧址的静穆和平凡,把一座老式黔北农家三合院,传统木结构的瓦房,在平凡来凸显其伟大,凸显了中央红军赋予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这些主题鲜明的作品在展览中俯首可见,如《中共中央南宁会议旧址》《界首渡口》《全州屏山渡口》《新圩阻击战红军指挥所旧址》等作品,是冯凤举实地写生,融情于景,营造出这些旧址、景点的气韵,这里的气韵不仅仅是画面气息,还包括历史气息和文化气息。展览的作品以新的审美创造,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用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为人民塑像、为时代立碑,在描绘历史事件、红色遗址、红色场馆和红色文物的同时,也蕴含了历史意识和时代精神,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展览中还有一些作品以叙事的方法描绘并思考一带一路、扶贫攻坚等国家战略对于祖国河山和人民所带来的积极变化,将时代精神融入画中,赋予了作品更高、更深刻的内涵,这是在描绘中华民族不惧困难、砥砺前行的民族骨气。在广西美术界,冯凤举是第一个以中国画形式大规模创作红色题材作品并以此为主题举办展览的画家,填补了该类型个展的空白。

一直以来,漓江画派以讲好“中国故事”和“广西故事”作为重要的职责,举办了很多以表现红色题材、八桂山水、风土人情为主题的画展,对扩大广西的影响力,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独有的贡献。作为漓江画派的年青一代画家,冯凤举自觉把讲好“中国故事”和“广西故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创作了一大批红色主题的中国画作品,体现了新一代青年画家的责任担当。

冯凤举师从漓江画派领军人物黄格胜先生,黄格胜是中国山水画名家,其画风雄壮浑厚,用笔老辣生拙,犹如版画语言的线条与墨块大大突破了传统山水画语言的形式与表现力,开创了独树一帜的村寨技法与山石画法,丰富了传统山水画的表现内容。在追随黄格胜先生学习的过程中,冯凤举耳濡目染,收获颇丰。如展览中“广艺故事系列” 的《琴房路》《老校门》《雕塑楼》等10幅作品,善于在普通的景物中挖掘美,虽是描绘校园里的平常景色,但吸收了黄格胜先生的技法和语言,线条刚劲有力,用墨用色不拘一格,直抒胸襟,体现了作者对母校的深厚感情,作品的生活气息浓厚,很好地继承了漓江画派的风格和特点。开幕式上,冯凤举说:“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很多有深厚人文积淀的老旧建筑终将成为历史,这些古建筑是构成广西艺术学院的重要精神财富,我要用画笔把这些校园景色记录下来,让后来人通过这些作品感悟广西艺术学院‘亲爱精诚’的校训精神,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冯凤举将“广艺故事系列” 10幅作品全部捐献给学校收藏。

此次展览的写生作品既有描绘西北的苍茫险峻,也有表现岭南的温润和秀美;既有民居的古朴,也有当代建筑的典雅;既有自然山水的多姿形态,也有红色遗址的人文内涵。作品也呈现出鲜明的个人风貌,在创作的红色题材作品中,尝试使用了综合材料,使得作品产生了水墨所没有的特殊肌理,丰富了绘画的表现语言。《艺术探索》主编李永强教授认为,冯凤举的这批画既充满着材料与肌理的随机性,又有着相对统一的艺术风格,既有综合材料的视觉性,又有中国画的人文意境,这是他在个人艺术风格塑造上取得的重要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如《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天空部分采用墨色冲洗矿物质材料,形成流动感很强的画面肌理,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恐怖氛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后方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千古雄关》的城墙用腻子粉做底,立体感很强,让观众感受到沉重的历史沧桑感,牢记中华民族所遭受的任人宰割的苦难。这些技法在当前的中国画创作中鲜见尝试,也是冯凤举中国画创作中的新突破。全国著名画家、广西艺术学院副校长韦俊平评价说:“这些作品已经呈现出一定的个人风貌,假以时日,继续挖掘各种材料的特性和表现力,凤举一定能找到中国画创作的一条新路。”

责任编辑: 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