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14个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本省牵头项目超去年,显示创新实力不断提升

2021-11-03 20:07:46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李丽云 宋翰林

科技日报记者 李丽云 通讯员 宋翰林

记者从黑龙江省科技厅获悉,在11月3日举行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黑龙江有14个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由黑龙江本省单位主持完成的9个获奖项目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由黑龙江省相关单位参与完成的项目共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据黑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度获奖名单中,由黑龙江本省单位主持完成的项目有9项,超过去年,显示了黑龙江省持续提升的创新实力。由东北石油大学牵头的获奖项目攻克了三个世界级难题、打破了两项世界纪录。由哈工大牵头的7项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占据黑龙江获奖数量的半壁江山;而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参与的合作项目“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了解,由东北石油大学宋考平教授牵头的“新型聚驱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提出“交互式持续降粘提高聚合物波及体积”新认知,实现技术思路和原理由提高驱油效率为主转向强化波及体积为主的转变,对聚合物驱生产中出现的剖面返转、低效循环、剪切降解三个世界级技术难题长达13年持续攻关,创建出适合中低渗透油层实际的聚合物驱新技术,在原有技术(12%)基础上采收率大幅提升4个百分点以上,规模区块采收率指标和应用范围双破世界纪录。大规模应用到10个油田9700多口井,整体应用11个中低渗透油藏区块4年以上,聚驱提高采收率均在16个百分点以上,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国家能源安全及石油年产摆脱2亿吨高危警戒线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作为黑龙江省科技资源的“顶流”单位,哈工大是国家大奖的最大赢家。据哈工大相关负责人介绍,哈工大牵头的7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其中,由哈工大环境学院王爱杰教授牵头的“污水深度生物脱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提出了水处理生物调控新原理,发明了控碳脱氮、解构脱氮和自养脱氮新技术,创建了系列低碳、少能、高效技术系统,突破了低碳氮比污水深度脱氮的技术瓶颈和工程科技难题,在全国19个省市87项污水处理工程中进行了规模化示范和应用推广,年净化污水量7.6亿吨,为我国污水处理系统提标改造、深度净化与利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和低碳解决方案。

由哈工大仪器学院刘俭教授牵头的“超精密三维显微测量技术与仪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突破了光学三维显微测量原理的多种瓶颈效应,攻克了椭球反射式显微物镜设计的理论与制造难题,为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提供了超精密级测量手段和装备保障,理论成果填补了国际标准计量的理论空白,使我国先于国际社会确立了光学显微仪器微结构三维表征的定值体系。

由哈工大材料学院苑世剑教授牵头的“难变形合金异形整体薄壳双调热介质压力成形技术”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应变和应变率双硬化提高变形均匀性的叠加效应,发明基于叠加效应的双调热介质压力成形技术和装备,解决了传统单硬化成形技术的固有局限性,突破难变形合金异形整体薄壳制造技术瓶颈,成套技术成功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等国之重器,以及高铁、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运动车等行业的批量生产。

由哈工大化工与化学学院杜春雨教授牵头的“高可靠长寿命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等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电极材料多尺度调控、电池结构一体化设计、制造工艺全流程构建3个层次着手,成功解决了高端锂离子电池寿命与可靠性提升的国家重大难题,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等单位合作开展的“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项目,历时21年,针对我国水稻种源发展和基础理论研究需要大量水稻遗传资源的重大科学需求,立足于解决我国水稻品种的核心技术难题,系统进行了水稻遗传资源的收集保护、研究评价和创新利用,带动农民增收和生活水平提升,在“一带一路”国家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作为该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之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聂守军研究员带领团队育成优质多抗香型“绥粳18”水稻新品种,2017、2018年成为我国单年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现已累计推广6000万亩以上,成为我国水稻领域国内合作及寒地水稻品种创新的标志性成果。

责任编辑: 陈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