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政策扎实落地,推进核心技术攻关

2022-01-13 22:36:30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马爱平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1月1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会议在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召开。

这场名为“农业农村领域重点专项项目法人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全国科技工作会精神座谈会”的会议,重点聚焦在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科技政策在农业农村领域扎实落地,加快推进种源、黑土地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在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重庆市畜牧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所设立分会场,共100余位项目承担单位代表及科研人员参加会议,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邓小明作总结讲话,副主任陈成主持会议,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苑帅和农村科技司耿鹏出席会议。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摄

推动科技政策在农业农村领域扎实落地

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提到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尤其提到了“稳定大豆生产”“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打好种业翻身仗。

“这恰恰体现在科技部设立的‘大豆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调控网络及其协同改良机制’这个新型‘揭榜挂帅’项目上。反映了科技部在新型科研项目设立和机制创新方面的重要探索和勇敢尝试。在项目通过后,很快下拨经费,去除了繁琐的详细预算等环节,真正做到了一切有益于科研,一切为了科研。我们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法人单位也第一时间根据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有关规定,简化手续,快速下拨,在很短时间内就将经费拨付到课题及任务负责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劲松深有感触地说。

“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我国基因编辑领域先后经历着跟跑、并跑,甚至到现在有可能反超的趋势。但核心技术专利仍受制于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迫切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

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宗媛看来,青年科学家项目为我们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提供了非常好的科研探索机会和平台,更加鼓励青年科学家敢于挑战“无人区”的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大胆创新,而不是循规蹈矩,做一些“短平快”,只一味追求科研成果和发表论文的项目。

实施“揭榜挂帅”,是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强化重大创新成果的“实战性”、提升科研绩效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

“‘揭榜挂帅’项目突出最终用户需求,签订‘军令状’和开展‘里程碑’考核,也是科技项目管理方式的一次有益尝试。当然,‘揭榜挂帅’项目的实施,也不能操之过急,一蹴而就,特别是林业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创新突破,需要相对比较长的研发积累以及生产实践。要取得创新性成果,需要夯实基础、长期布局,才能取得重大突破。我愿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所所长、研究员张建国说。

如何理解执行“揭榜挂帅”项目的新模式?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熊本海牵头的“绿色智能高效养猪工厂创制及应用”,直接服务于稳定生猪生产的战略,瞄准绿色安全的生产目标,按工厂化模式组织生猪的生产,通过“机器换人”到“无人值守”的技术集成,解放劳动力,提高单位产出效率。

“项目执行时间仅3年,我们组织了前期研究基础好、互补性强的团队,重在技术的集成与创新,重在对现有猪场的智能化改造及智能装备的示范应用,引领工厂化养猪技术的进步,根据‘里程碑’目标,制定了具体的过程管理措施,确保最终目标的实现。”熊本海说。

牵头“粮食产后收储保质减损与绿色智慧仓储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南京财经大学教授方勇说:“为更好推进‘揭榜挂帅’项目实施,我们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和优势院校,组建创新联合体,并成立了项目管理办公室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将发挥创新联合体专业互补优势,协同开展产业链技术的研发,并与成果转化、集成示范等环节紧密相连,促进综合性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专项中的“揭榜挂帅”项目“牦牛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通过“研发技术-集成示范—创新模式”研究思路,以提高牦牛生产性能为目标,筛选适宜“三区三州”地区的优良牦牛品种和杂交组合,研发牦牛全产业链效益提升关键技术,构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效能,科技助力牦牛产业升级赋能乡村振兴。

“科技部通过前期的各方面顶层设计,明确‘十四五’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方向、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引领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塑造创新力更强、竞争力更强、供给更安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阎萍说。

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供图

部省联动项目是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区域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由部门和地方共同凝练需求、联合投入、协同管理,在项目组织实施中一体化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和落地转化的新型组织实施机制。

“项目将集中全国多学科多方向的科研团队和技术力量,以联动省份湖北省作为重点区域,开展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此外,我们将项目实施区域参加单位作为桥梁,与省相关部门联动,整合地方资源,开展相关的技术研究和集成示范,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将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进行推广应用,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确保项目取得实效。”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梅德圣说。

“十四五”重点专项项目通过创新科研组织方式,实施“赛马争先”“揭榜挂帅”及“部省联动”等机制,聚焦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聚纳天下英才,聚合优势资源,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科技创新要素与区域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提质增效和产业振兴为目的,为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加快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军军主持承担了“猪禽饲料营养价值精准评定”常规项目。

“我们这个项目将更加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以及行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要,充分贯彻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科技成果支撑经济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发挥重点研发项目优势团队协作、集中攻关的初衷,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抓真问题、做真学问,坚持‘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研发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确保研究成果支撑产业发展,并促进一批青年人才与后备人才的成长。”王军军说。

“为了实施好该项目,我们从下列几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是理论研究先行,用正确的理论指导种质资源的保护。二是针对珍稀濒危种质资源保护技术方面的短板,突破收集和保护的技术瓶颈。三是凝练共性技术,建立技术标准或规范,推广应用于更多的种质资源保护。四是在收集和保护过程中注重信息搜集,特别是重要农艺性状、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气候适应性等信息,建立共享利用机制促进珍稀濒危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庆文说。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基础是摸清家底,了解掌握哪里变薄变瘦变硬了。我们承担的黑土地耕地质量立体监测这个项目,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深感责任重大。”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说。

国家“十四五”重点专项“林业种质资源培育与质量提升”常规项目“林木基因组编辑技术研究”负责人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康向阳坚定地表示:“在今后5年中,我们将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坚持‘四个面向’,破除传统研究模式,重视资源和技术共享等实施机制,合力突破林木基因组编辑技术,创制突破性品种,同时加快已有成果推广,为推进乡村振兴和“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撑。”

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涌现出一批农业科技标志性成果,整体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逐步缩小,有力支撑我国粮食安全、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

近年来,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着力推动项目“专业化管理”和“管理专业化”,“十三五”期间,承担“七大农作物育种”等7个重点专项管理服务工作。

农村中心主任邓小明在讲话中指出:“我们提出‘绩效四问’,其核心目的就是落实科技部党组关于提升科研绩效有关部署,提高科研质量,促进成果产出。‘绩效四问’得到了项目承担单位和科学家的普遍认可,已贯穿项目实施和绩效评价全过程,成为各承担单位开展项目管理的自觉行动。同时,我们以‘绩效四问’为抓手,通过抓两头、带中间,强化项目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责任,加强学风作风建设,服务农业农村生产一线。”

“十四五”以来,农村中心承接了“农业生物性状”“农业种质资源”“黑土地保护”“畜禽新品种”等8个重点专项管理服务工作,涉及多种不同项目类型。近期,农村中心内部组织召开重点专项管理工作会议,总结回顾前期专项管理工作成效与经验,谋划2022年项目管理工作重点,明确将守好综合绩效评价最终关口,探索新型项目实施机制和管理服务模式。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摄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的顺利召开,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邓小明振奋地说:“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2022年作为科技政策落实年总体部署,研究制定《农村中心关于抓好科技政策扎实落地的工作方案》,切实推动科技政策在农业农村领域落地见效,突出加强重点专项创新管理服务,按照‘绩效导向、分类管理、系统联动、协同融合’的工作思路,推动系统化布局、体系化推进、差异化实施。以种业和黑土地保护专项为试点,探索符合专项特点的组织实施新机制;立足‘揭榜挂帅’‘部省联动’‘青年科学家’等不同项目类型特点,开展针对性管理服务;实施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进园入县’行动,着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园区县域创新发展。通过系列政策落实落地举措,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引领支撑作用。”

责任编辑: 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