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用上了新农具

2022-05-11 13:37:52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延斌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5月9日,在济南南部山区,西山村驻村第一书记秦会勇早早起了床。

一场不期而至的小雨,并没有打乱种田人的计划。村子外,平整的土地上已隆起笔直的田垄;地头上,长长的大红横幅挂起来,上面的文字透露出今天的特别——“战疫情、保春耕,给山区农民献技送苗”暨丘陵山地甘薯高效移栽关键技术演示会即将开演。

甘薯,一种耐旱、耐瘠,适应性强,增产潜力大,综合利用价值较高的作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我国以4.2%的耕地总面积,收获了占世界80%左右的甘薯产量。

在西山村,甘薯被寄予了太多希望,对西山人来说,利用旱薄、丘陵坡地发展甘薯生产,发挥其经济效益,是通向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

这一点,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秦会勇看得明白:“甘薯种植不挑地,耐旱易高产,还不会与主粮争地。正因为西山具有独特的山地环境,所以,村里鼓励大家成立了合作小组,重点发展甘薯种植。”

一边是西山村种植户,弯着腰,埋着头,沿着田垄紧赶着插秧苗;另一边是两台小巧的新式农具,跨着垄在田间“自主行走”,边行走,边插秧成为其既定动作。

原来这是一场比赛。内容是甘薯苗移栽作业,人工与机具比拼。

程娟  供图

纵然眼前的插秧人都经过精挑细选,个顶个儿的“行家里手”,干起活来雷厉风行,又快又好,但新式农具还是更胜一筹,不一会儿,便远远地甩开了人工。

这一幕,既在史嵩的预料之中,也符合他和团队的研发初衷。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隶属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而史嵩是该院田间作业装备创新团队负责人。

“甘薯覆膜垄作栽培是北方薯区的主要种植模式,其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丘陵山区,仅山东地区种植面积可达400万亩。”史嵩向记者强调:“目前,甘薯覆膜垄作栽培在机械化作业方面还有短板,国内适合山地使用的机具少,进口货又太贵。”

山东省农机院田间作业装备创新团队李慧博士向记者介绍:“薯苗膜上扦插是甘薯覆膜垄作栽培生产的重要环节,需要满足裸苗种植、膜下浅栽、膜内多埋节等复杂农艺要求;山地地表坡度常使机器倾斜,常用作业机具底盘无法保证在山地覆膜垄体的种植质量。因此,目前实际生产中还主要依靠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

上述种种痛点,自然成为该团队的攻关课题。

三年来,该团队瞄准上述系列难题,见招拆招,借力发力,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不过,新农具的创新点不仅于此。李慧说:“这款丘陵山地甘薯膜上移栽机是我们根据院里作物所甘薯团队的栽培模式需求而研发,是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产物。”

既打破团队界限,跨界融合,又瞄准田间难题,借力发力,最终,他们攻克了整机姿态矫正、沿垄自走导向、裸苗低损输送、薯苗精准夹持、部件简便拆装等技术,实现了丘陵山地薯苗机械化自走扦插,扦插效率是人工作业的3-4倍,合格率可达95%,实现了国内丘陵山地甘薯膜上移栽机从无到有的突破。

新农具的诞生解放了人力,也解决了秦会勇长久以来担心的一个问题。现在,村子常住人口才几十人,劳动力极度短缺;有了机械化,就再也不怕地不会种、没人来种的问题了。

山区人期盼了很久,终于等来了新农具。这是古老山村迈向现代农业路上的重要一步。而在现场,与新农具一起到来的,还有山东省农科院的明星品种薯苗,以及科研团队沉甸甸的承诺:“我们将继续在甘薯产业发展上给予西山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 李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