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双一流”,齐鲁工大打造科教融合“新样板”

2022-07-04 18:36:59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延斌 于萌 唐勇伟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于萌 唐勇伟

科教融合五年之后,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以下简称齐鲁工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正步入史上最好的时代。

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单,齐鲁工大有11个学科上榜。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下称计算机学科)列第40位,进入全国前15%,书写了新历史。

盘点计算机学科的进步,这不是唯一的亮点。

始终瞄准下一个突破,计算机学科步入“最好的时代”

突破,是齐鲁工大计算机学科近五年发展足迹的关键词。

2020年,计算机学科成为该校重点建设的两个“筑峰”学科之一,肩负着数万齐鲁工大人冲击高峰的希望和使命。

随后,学科成功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名单,成为山东省属高校重点建设的13个“高峰学科”之一,对齐鲁工大入选“冲一流”建设高校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

在上述突破之外,计算机学科还于去年成功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齐鲁工大首个博士点;海洋信息方向学术带头人王军成研究员去年成功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了齐鲁工大自主培养两院院士零的突破。

此外,该学科还获批了“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成为山东省首批10家基础科学研究中心之一。

齐鲁工大计算机学科的突破有着深厚的背景。

2017年,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促进高等教育科教融合发展的工作部署,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整合成立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在高校办学体制改革中迈出了坚实一步。在持续努力下,计算机学科也同校(院)一起开启了新篇章。

科教融合以来,该学科围绕校(院)“八大行动计划”,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力弥补短板弱项、全面夯实学科基础、持续推进科教融合。

大刀阔斧狠抓改革,新齐鲁工大屡屡祭出大动作

很多事件,只有放在大的历史框架下才能彰显其非凡意义。

2018年8月14日,齐鲁工大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揭牌,成为山东省本科高校首家揭牌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该学院只涵盖网络空间安全一个专业,但首年首次招生就在该校理科所有专业录取线中拔得头筹,超过学校投档线30分。

新学院的成立是科教融合背景下新齐鲁工大与时俱进、跨越发展的一个鲜明注脚。

科教融合发展战略,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手段、新支撑、新机遇。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融合之前各具特色,如何实现1+1>2,如何将特色转化为学科建设优势,从而助力校(院)整体发展质量的提升?齐鲁工大领导层认为必须从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回顾科教融合以前,齐鲁工大计算机学科基础相对薄弱,人才队伍和科研成果积累较少,人才培养质量不突出。随着国家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关注力度的日益增大,近五年来,齐鲁工大将计算机学科确立为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给予各项政策、资金的支持。学科在校(院)大力支持下,组建了“学科建设分委员会”,打破各个学院、研究所的物理界限,以学科为龙头,把教科研人才、教科研设备资源、教科研人才培养体系等融合起来,形成计算机学科的科教融合“共同体”。

计算机学科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所属专业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和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的核心专业群。

在学生培养方面,该学科创建了“齐鲁英才学堂”,以“领跑者”理念建立拔尖人才培养试验区,以“选”“鉴”结合探索拔尖学生选拔方式,以“一制三化”(导师制、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探索因材施教新路径。并健全“2+2”“3+1”培养模式,本科生前两年先学习“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后两年到科研院所或校内企业进行“专业方向课+特色实践课”学习和课题研究,为学生量身打造高水平科研项目实践训练计划。

锚定创新型人才培养,大平台成育才“重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齐鲁工大打造的科教融合模式更着重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单纯灌输专业知识与技能。正因为此,打造高水平科教平台满足其科技创新素养、自我学习能力十分重要。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齐鲁工大计算机学科已经打造出众多重量级平台,比如他们拥有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等3个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2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2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等。

在齐鲁工大采访,记者发现了上述大平台扮演着四重角色:它们是提升教学水平、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孵化器”;是加快学科整体建设、培育学科新亮点的“点火器”;是聚集、吸纳优秀人才进行科研合作的“吸纳器”;是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助推器”。

齐鲁工大共获奖16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批9项,参与获奖7项。三大奖项各有斩获,省自然科学奖2项、省技术发明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12项。

这是齐鲁工大在去年山东科技奖励大会上的收获。值得注意的是,计算机学科瞄准国家战略,精准对接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和“九大工程”,紧扣社会重大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在高性能计算与云计算、网络与信息安全、海洋监测、光纤传感等领域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成果。

学科依托科研创新优势进行创新教育,计算机学科培养人才的效果非常显著。

据了解,目前该学科已取得授权PCT国际专利、授权发明专利、发表SCI高水平论文等众多创新性成果,“基于多尺度小波变换的心电图波形的形态识别方法”“基于高精度脉象传感器的远程中医诊断系统”等多项学生创新成果实现转化,并在心血管疾病随访平台中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

立足“四个面向”做科研,到经济主战场担当主力

海风几级?海浪多大?气压如何?温度多高?这些海洋天气预报数据,是开展海洋领域工作的重要依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齐鲁工大研究员王军成团队为我国海域装上“慧眼”——200余套浮标构成的国家海洋环境浮标监测网,完全自主可控地监测、描摹着辽阔海域的信息。

立足“四个面向”做科研,计算机学科自觉奔赴经济主战场担当主力。

据了解,该学科主持山东省“大科学工程”建设,新一代通用超级计算平台累计服务中车集团、潍柴集团、浪潮集团等企业、科研院所1000余家,成为重要的新旧动能转换基础设施之一;构建“闭环生态圈”型健康医疗云平台,支撑乡村医疗扶贫工程建设;研制海洋监测装备、大型海洋监测系统,全面支撑国家浮标网建设。

与此同时,该学科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和优势,聚焦“高性能+”“海洋+”“医学+”等多引擎,与地方和企业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形成了“科研—教学—转化—产业—服务”的紧密链条。

比如,他们依托山科集团产业优势,构建成果转化平台、完善激励奖励政策、进行成果转化试点,与华为公司、浪潮集团、海康威视、山大华天等大企业积极成立联合技术创新中心等合作机构。实现技术成果转化136项,累计收益超4亿元,培育“新三板”“瞪羚”和高新技术企业多家。

值得注意的是,该学科百余名高层次人才同时兼具教师与科研人员双重身份,既承担着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又在课堂上、实践中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据了解,当前,该学科正在校(院)“科教融合2.0”和“科教融合八大行动计划”有力保障下,一体化推进专业、学科、团队、平台、项目、成果、产业的融合协调发展,聚焦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未来,他们将继续深入对接国家“双一流”战略,适应国家和山东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全力抢抓“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和科教融合发展机遇,突出前沿引领,强化特色优势,着力补齐短板,建设“一流学科”,向着全国计算机学科第一梯队的目标奋进。

责任编辑: 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