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助力,甘肃武威做活“水文章” 贡献“水”动力

2022-07-11 13:32:05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把雯文 颉满斌

把雯文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甘肃省武威市的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在这个多年平均降水量仅164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却高达2000mm的地区,却有一群坚持在农业节水理论与技术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的团队,他们持之以恒,迎难而上,用自己的一份力量书写着不平凡的“水”文章。

甘肃省武威市,位于河西走廊东部、古丝绸之路的要冲,是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地区之一。石羊河实验站所在区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蒸发强烈,降雨稀少,是我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20世纪90年代,石羊河下游民勤湖区,人们因无水可用而背井离乡,留下的是处处断垣残壁、废弃的机井、枯萎的沙生植物……

“推进农业高效节水,是解决武威市水资源短缺与农业发展矛盾的关键。”甘肃省武威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曾国俊说。

杜太生教授正在实验站指导博士薛琪敏进行甜瓜抗裂实验。把雯文 摄

民之所盼,我必行之。1997年,中国工程院康绍忠院士在石羊河下游的民勤小坝口灌溉试验站开展小麦—玉米带田节水高产灌溉模式以及控制性作物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技术研究,梁宗锁、潘英华、杜太生等学生在此开始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也由此开启了康绍忠团队师生常驻石羊河的序幕。

从1997年开始,他们先后建设了多尺度分层分布式作物水热碳通量观测系统,布设了农田长期覆膜效应等8项长期定位观测实验,开展了40多项野外定位科学试验,积累了1000多亿组宝贵的基础科学试验数据。为了解析流域内每一滴水的运动轨迹,基于这些宝贵的定位实验数据,构建了不同下垫面条件的作物耗水计算模型以及流域尺度水转化的定量模拟方法,提出了定量评价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新方法,在考虑地下水位与生态植被盖度关系等的基础上建立了面向生态的流域水资源科学配置模型,开发了基于GIS的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获得了流域不同用水部门和上下游用水的最优比例关系,建立了流域上中下游和温室作物等4类高效节水模式,为流域水资源科学配置提供了技术支持。

数十年久久为功的科学研究和实地观测,如今的石羊河实验站,各项基础设施齐全,实验条件先进、校地联动管理有序,能同时容纳100人在站研究与实习。实验站所取得的成果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内陆干旱区绿洲农业高效节水和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示范样板,得到了行业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与肯定。

“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建站以来,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曾国俊介绍说,特别是专家团队提出的流域农业高效节水综合技术新模式在该市石羊河流域大面积应用,使全流域农业用水减少6.7%,灌溉水生产率提高17.4%,为推动干旱地区尤其是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乘势而上,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西北旱区农业高效节水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在石羊河实验站举行,此次成立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将为干旱区农业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更多基础研究数据。

“实验站将肩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新使命与新担当,引领旱区绿色农业高效用水研究国际学术前沿,朝着以农业高效用水为特色的‘百年强站’目标不断迈进。”康绍忠表示,实验站在服务西北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提供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 宋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