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寻光 点亮老区——青岛理工大学实践团革命老区社会实践纪实

2022-08-18 11:48:18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健高 宋迎迎 于红霞

科技日报记者 王健高 实习记者 宋迎迎 通讯员 于红霞

8月13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延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全国青少年延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授牌。

延安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基地。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于红霞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延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通过搭建实践平台,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方面为当地发展奉献力量,同时,能够帮助青岛理工学子不断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实践教育,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

“延安革命传统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青岛理工大学实践团革命老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优秀团队和优秀课题指导教师、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实践团队带队者,于红霞深有体会地说,今年暑期,青岛理工大学组织大学生实践团走进延安、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延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授牌。李祥熙  摄

追寻红色足迹   助力圣地发展

8月的延安,骄阳似火。在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延安市委、延安市政府组织开展的“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2022年全国大学生延安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中,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依托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于红霞教授带领10余位建筑规划学子组建了“筑梦延安”实践团成功入选。于红霞和张宇带队的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实践团队顶烈日,冒酷暑,在红色圣地延安开展了《红色文旅,点亮延安——延安枣园历史文化街区红色文旅夜景观创意设计》的课题研究。“通过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感悟红色文化,将延安精神继续传承。发挥专业特长为延安红色文旅夜游进行设计,为提升延安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贡献一份力量。”于红霞说。

“筑梦延安”实践团队赴宝塔山参观学习,向革命先烈勇于抗争、宁难不苟的英雄气概致敬。参加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青岛理工大学学生队长秦芷琼感触颇深:通过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参观学习,感受到抗大青年蓬勃的青春活力和豪迈的革命气概。“徒步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党经历过的艰难险阻,领会到老一辈共产党人对革命事业的不懈追求。一处处革命旧址、一座座革命纪念馆、一件件革命文物,记录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在如今仍然帮助众多有志青年汲取信仰力量,始终砥砺前行。”秦芷琼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带队老师,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辅导员张宇告诉记者,学校实践团队依托专业优势,在自主实践期间,深刻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结合实地调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从延安枣园历史文化街区红色文旅夜景观创意设计、全国青少年延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夜景照明创意设计、延安乡村红色文旅夜游设计三方面展开课题研究,充分发挥建筑学子的专业特长,继续追寻红色足迹,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力量,为延安革命老区贡献青春才华。

筑梦寻光  井冈

7月30日-8月7日,“中国革命的摇篮”江西井冈山迎来了黄海之滨的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筑梦寻光·红旅井冈”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

在2022年暑期“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中,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筑梦寻光·红旅井冈”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连续第八次入选参加。

作为此次实践团的指导教师,于红霞表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于绿水青山间追寻先烈足迹,感悟“井冈山精神”,勇做红色基因、革命薪火的传承人,用专业知识助力革命老区红旅资源的开发利用,展现青岛理工青年担当。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青岛理工大学实践团队历经26个小时火车旅程辗转来到井冈山。在流金铄石的八月,浴血奋战的井冈山,展现青年学子投身实践的热情,焕发青春绚丽的光彩,激励团队成员于学习中增长见识,于体验中感悟真情,于实践中探求真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辅导员朱华建说。

一座山,辉映历史;一种精神,照耀未来。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老师贾硕带领青岛理工大学实践团队队员们“走进井冈”“回望井冈”“品味井冈”,为全体学员带来一堂精彩的“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专题讲座。

青岛理工大学实践团队学生队长李义邦听完讲座后表示,“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伟大井冈山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的。

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开展了“祭奠井冈英烈”仪式教学。学员们拾级而上,静默无言,109级台阶的致敬,步步都承载着学员们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庄严承诺。

 “无数为了人民解放和新中国诞生的英烈没有留下名字,我只能透过那块庄严的无字碑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作为当代青年我一定要继承好红色基因,坚定执着追逐理想,勇于担当面向未来。”团队成员刘轩宇在每日感悟中写道。

 “身在安稳的现世,红色故事会真正让我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老一辈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不懈的奋斗让我们敬佩,我会永远铭记那段浴血奋战的艰苦岁月,提醒自己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将革命先辈的意志与精神永远传承下去。”实践团队员李航说。

 “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照四方。”八角楼位于井冈山茅坪村,房屋依山坡而建,因为屋顶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因此被称为“八角楼”。在八角楼一盏油灯下,实践团队编排制作《我眼中的八角楼》微团课,为宣传井冈山红色革命精神增添一份力量。

知行合一,助力发展

青岛理工大学“筑梦寻光·红旅井冈”团队结合井冈山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特点,充分发挥团队技术优势,结合井冈山的革命文化背景和实地情况,将成员们划分为调研组、规划组以及设计组,在革命老区开展调研活动,依托专业知识助推红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团队对基地内部室外公共空间光环境进行数据测量,协调分析人流量、照度与使用频率等因素形成基地内部景观设计的初步构想。结合“井冈山精神”“喜迎二十大”等时代热点主题形成概念设计,在人流量较小且空间开阔的位置,进行具有井冈山特色的景观装置,用红色装置进一步点亮井冈山的夜景。在人流量较大的人行步道等位置,丰富步道周边光环境,通过装置设计增添其功能形式,打造可用于展示交流的互动式交通空间。对室外公共空间形成初步改造设想,通过特定装置补充设计,打造适合基地团队融合交流的室外空间,推进丰富基地培训课程。

在茅坪马源村,团队利用无人机设备和VR技术等进行现场踏勘,初步掌握村庄地形地貌、道路流线以及人群居住密度等因素。依据地形地貌分析,结合革命老区历史,团队提出了“景村融合•红旅夜游”的美丽乡村文旅夜游设计思路。前期概念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村内现有优秀自然景观资源,打造能够与现有资源有机结合的景观装置,形成“自然景观为主,装置设计为辅”的有机统一关系,让村庄自然绿色资源焕发新的活力。

为保证调研的质量与效率,团队成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外部的环境照明调研与数据的测量,实地考察周边地形地貌,对节点的设置位置进行综合性规划,并设计了多条基于不同年龄群人员的游览路线,各组成员结合具体任务对当地展开详细调研。此外,团队还调查了当地村民对景观小品及灯光装置的需求,并将村民的需求融入灯光设计方案中,为革命老区光环境的更新与优化助力。

一次井冈行,一生井冈情。“八天的时间匆匆而过,井冈山这处革命圣地留给了团队成员们太多的回忆,山间草地留下了大家的脚印,是青岛理工学子们对于真理知识的探求,对于井冈山精神的传承。”于红霞坚定地说。

责任编辑: 陈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