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硬实力”为祖国航天事业保驾护航

2022-10-20 02:05:07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张强

科技日报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陈诗元  冯林溪

“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这几个创新领域,背后都有着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科研人员的身影,我们感到激动万分、备受鼓舞。”接连几天,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技术部各科研创新团队的会议室里,讨论、交流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声音不绝于耳。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成了大家最关心也是讨论最热烈的话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航天事业捷报频传、成绩斐然。作为火箭、卫星发射海上的“眼睛”与“耳朵”,远望号始终走在航天科技创新的前列。

技术部是远望号的“智囊团”,该部所属软件室科研团队就是为远望号船队保驾护航的“幕后英雄”之一,他们守护的是整个远洋测控网络的“心脏”。

对报告中提到的“科技”“人才”和“创新”这三个关键词,他们有着最直接、最深切的感悟。

还记得40多年前,海上测控任务刚刚起步时,一切都是空白,这个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海上测控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制研发,并先后获得软件研发二级、三级资质,确保我国远洋测控网络的稳定高效运行。六年前,他们又突破国外操作系统生态体系的桎梏,推动软件系统自主可控建设,啃下国产化的“硬骨头”,完成基于国产化平台的第三代海上测控软件系统的研制,摆脱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截至目前,该系统已经在远望号船队全面应用,圆满完成上百次海上测控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事实上,今年年初,为了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对接核心能力建设需求,加强团队建设顶层规划,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开展了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创新团队由科技领军人才、学科拔尖人才牵头组建,拥有充分的科研自主权,团队成员以25—45岁青年人才为主,注重学科交叉、专业互补、融合聚优。相关文件下发的第一时间,大数据技术团队就递交了科技创新团队申报表。

“大数据技术团队不仅在技术部内部招贤纳士,同时还吸纳了合作科研院所优秀人才。我们希望以这种方式,点燃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让团队成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孵化器’。”团队带头人、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副总师、全国五四奖章获得者李永刚这样对记者说。

有了优秀人才的支撑,海上测控任务中,科技创新的步伐从未有一刻停歇。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各种创新技术不断应用,在航天测控的舞台上发挥关键作用。

前不久,该部组建“深蓝瞭望”“键客武者”两支代表队参与第三届大数据体系高峰论坛,并参与大数据与计算智能挑战赛,最终均入围复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的论述,“键客武者”团队负责人张煜昕这样说,“我热爱学习新技术,崇尚原创性工作。参加比赛并与国内顶级软件团队交流对我们航天测控领域的软件开发工作很有启发。”

越是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李永刚副总师越能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他说:“正如报告中提到的,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在近年来实现突破,中国开始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们一定要牢记嘱托,在建设航天强国的道路上,努力攻克更多高精尖核心技术,用‘硬实力’为祖国航天事业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 仝琦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