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程:教育体系推向纵深,学生成长成才打开“大通道”

2023-03-13 21:12:44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张雪华 张理 柳鑫 过国忠

张雪华 张理 柳鑫 科技日报记者 过国忠

如何提升学校教学水平、教师科研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服务产业的实力?

作为国家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地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企业自立自强,不断深化教学科研改革,产教融合走深走实,为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打开了“大通道”,实现出机制、出人才、出成果,探索出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5年来,该校已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超4万名,承担参与市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超200项,服务企业超1000家。

去年以来,该校有2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立项资助,一个联合科研团队获常州市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专项资金。

“高校必须以服务国家战略、地方产业发展,以及师生需求为导向,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四个维度出发,在体制机制上有新突破,加速打造过得硬的‘双师型’队伍,建立一批深化产教融合的合作平台,全面推动学校的能力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该校校长李雄威表示。

把教师教学能力“提起来”

“学校师资队伍的素质决定着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科研工作的生态决定着教师技术技能创新的激情。”李雄威说。

从教学来说,目前,该校有在校生1.4万人,开放大学在读生1.6万人,学历教育学生1万人,而全校仅700多名教师员工。

如何保证教学质量,让党和政府放心,让师生家长放心,成为学校领导的必答题。

用李雄威的话来说,“我们别无选择,必须挑起重担,把教师教学能力‘提起来’,以人才培养高质量来实现学生就业高质量。”

5年来,该校以建设国家高职高水平专业群为动力,制定教学能力“三年提升”方案,通过组建教研团队、开展“名师带徒”、校企结对、聘请产业教授,选派科技副总、输送教师出国交流、建立头部企业教师工作站等举措,着力解决重点专业师资不足、能力偏低等问题。

5年来,引进紧缺专业的博士50多人;每年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超200人。

2020年10月,该校柔性引进吉林大学先进焊接高层次人才团队后,在工程教育认证、焊接专业教学、学术专题报告、师资培养和教材资源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我们通过引进新鲜‘血液’,增强‘造血’功能,不但师资队伍结构发生变化,更带动了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建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的专业发展。”李雄威说。

过去,该校老师对于新事物新技术,往往讲不深,学生也“吃不饱”。现在,教师经过进企轮训,既丰富了技能知识,更反哺到教学之中。

该校副校长周勇介绍,5年来,常州工程对标对表国家对高职校教学高质量要求,为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加速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实施教学内容的“腾笼换鸟”,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生报到率、录取率、就业量、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实行“红黄牌”制度,淘汰了一批培养定位不准、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

近年来,该校注重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比如,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把原会计专业改成大数据与会计,把提高学生的数字素质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原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现改为智能焊接技术,引入机器人、编程等新兴学科;化工学院从原来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新增化工智能制造技术,将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导入课程体系。

“这些新开的专业和导入的课目,呼应了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增强了专业与产业的切合度,提升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性,满足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发展的新需求。”周勇说。

让教学科研“实力”强起来

该校在“双高”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教学科研改革力度。2022年,该校推行二级联建产业学院。目前,全校7个二级学院跨领域合作,锚定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打破教师身份、专业、师资“框框”,都已分别与行业协会或标杆企业联建产业学院,针对区域经济需要和地方产业需求,形成了一个新的专业主群。

2021年4月,该校与江苏省地坪行业协会联合成立地坪产业学院,共同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全面顺应绿色化、节能减排、高质量发展新要求。

在李雄威看来,地坪产业学院的成立,是一种培养技能人才的新型模式,将培养更多适合产业发展新要求的复合人才。

“地坪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涉及化工、建工、检测、智造、设计等多个专业,打通了校内七个二级学院。过去校企合作更多的是跟单个企业合作,我们跟协会合作,这实际上是跟整个行业合作。”李雄威介绍,仅江苏地坪协会就有400多家企业,覆盖上下游全产业链。在这种模式下,地坪人才培养是全过程的培养。

对接“双一流”高校,推动“双高”专业群建设,加快培育高层次卓越技能人才,是常州工程的又一成功做法。

2021年10月,吉林大学材料学院与常州工程学院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建立教师互兼互聘机制、共建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基地,共同构建共建共享合作体系,深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协同创新等方面合作。

“日前,常州工程围绕深化学校‘双高’专业群建设,与吉林大学材料学院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今后,将在人才培养、导师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合作等方面拓宽合作面,拓深合作度,实现合作共赢,将学校的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建设跃上更高的平台,推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该校党委书记王光文表示。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 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