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迎来科创时代(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人物访谈)——专访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

2017-07-03 08:18:03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温红彦

一所校龄只有25岁的大学,却在世界高校学术排名中位列前茅;一位任职7年的校长,已经把这所年轻的高校打造得誉满全球。狮子山下可圈可点的名士当中,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教授,是绕不开的一位。

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前夕,陈繁昌校长在位于清水湾的科大校园内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陈繁昌的办公室面朝大海,室内蝶兰盛开,明净开阔的空间,正契合了他科学家和教育家的气质与胸怀。

陈繁昌从“一国两制”的实践,谈到香港在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从治校治学经验,谈到人生感悟以及香港教育的发展;从科技创新理念,谈到香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他认为,“一国两制”对香港的繁荣稳定意义非凡,特别是对香港的科技创新促动很大,香港有背靠内地的科研后盾,有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又有勇于创新的青年一代,可以说,香港正迎来科技创新的最佳时期。

让我们一起听听陈繁昌校长怎么说。

成功方程式

还是从一个“香港仔”的成长故事说起。

我出生在香港,自小住在阿公岩一间老旧木屋,它位于石矿场口,每天矿场会爆石两次,有时石头会飞到我家屋顶。老旧木屋没冷气、没热水、没冰箱、没厕所,全村人共用一个厕所。父亲是大学毕业的工程师,是全村唯一的大学生,母亲曾在内地教书,因为双亲都是知识分子的缘故,所以小时候非常注重学业。

幸运的是,我终于叩开了皇仁书院的大门,度过了两年预科生活,然后去美国修读加州理工大学的飞机工程硕士,并取得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在美国求学期间,纯粹是依着自己的志趣,并没有多想毕业后的前途。反观现在很多学生为了“钱途”,而去修读一些自知没有热诚的科目,我都会以自身做例子告诉他们:明知自己不喜欢,就要鼓起勇气走适合自己的路。

回溯来路,人生其实机遇多多,但最紧要的是懂得把握。由阿公岩走出去,负笈美国求学,然后成家立业,最后重回清水湾出任科大校长,60年人生,我悟出一些道理,那就是:虽然尝试未必成功,但不去尝试注定失败;没有人知道未来需要什么,我们要做的是不断探索。

上一代不少人确信“三岁定八十”,身为一个数学家,我不相信人生有既定的成功方程式,只要勇于尝试、勇于创新,就定能踏出你的非凡人生。

科大为什么

香港科技大学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短短25年何以在全球研究性大学里位列前茅?我认为,首先是创立科大时定位准确、注重研究,其次是注重人才引进,并从资源上保证把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吸引到这里。这是对香港的一大贡献,也是对国家的一大贡献。

香港科技大学是1991年创办的,第一任校长吴家玮教授在创办之初,去国外招聘人员,在美国加州找到我,当时我的孩子小,便没动回来的念头。那时香港社会也不稳定,一些人对香港的前途持怀疑态度。我记得当时许多杂志都说香港要没了,前途不好啦……也不怪他们,那时候还没有看到“一国两制”的好处。

但人生就是这样,属于哪里的,最终还是要回到哪里去。2009年,我终于决定回来。回来那天下着大雨,在美国生活了近40年的我,降落到熟悉的土地,从此担任科大校长的工作。

香港是个特别的地方,文化交汇,资讯发达,与国际接轨。内地本科生来港读书,毕业后会有很多选择。而科大是香港到内地自主招生最早的学校,一些课程在全世界也是最好的,工商管理课程连续七年拿第一。学校近年来发展迅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内地经济的强大支撑。

香港高校大环境也是好的。1991年科大创立的时候,香港基本上没有研究型大学。科大讲国际化,真正在香港出生的教授少于20%。近年来,科大在全世界排名在前50位以内。跨国机构的总裁们,会坐着飞机来科大上课,每两个礼拜来一次,为什么来?还是因为国际化。

不过内地顶尖的大学,这几年进步也很快。由清华大学去年发起的亚洲大学联盟,在促进亚洲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上通力合作,香港唯一加入的就是科大。通过合作我们看到,内地顶尖高校这几年发展势头很好。对香港来说,如果不努力,就要落后了。

放胆去追梦

“一国两制”实践让香港更加繁荣,这是有目共睹的。

“一国两制”史无前例,香港的机遇在哪里?我们的角色是什么?首先是要依靠“一国两制”,比如科大在科研方面的几个重点实验室,多是与内地合作的,有与中科院的,有与工程院的,有与内地顶尖高校的。我们还可以申请内地的研究基金,简单说,这就是“一国”。我们没有赋税,这就是“两制”的好处。

怎么合作?那就是培养学生。香港政府规定本科生可招收20%非本地学生,其中大量是内地学生。他们都是高材生,原本可以去北大、清华求学,他们来香港,说明香港仍有很大吸引力。

香港本就是一个流动的城市,从四面八方来的寻梦人汇聚于此,源源不断注入活力,他们各有不同的故事,最终以这里为立身之地,造就了香港的成功。今天,国家作为坚强后盾,香港魅力未减当年,吸引大批优秀学生来港接受高等教育,对香港继续成为国际都市无疑是有益的。

如何为年轻人提供创业教育?科大在学校里推行创业课程,学生可以选择辅修或攻读双学位,并通过研讨会等方式请企业家为学生讲课。同时,科大每年组织一次创业大赛,奖金池100万元,头奖30万元,旨在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激励香港青年创新创业,需要本地榜样的力量。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在校友中,同学们最熟悉的是大疆创新的创始人汪滔,他也是《福布斯中国》选出的“十大中国创新人物”之一。香港年轻人就要像他们那样,放胆去追梦。

好风凭借力

2009年回港出任科大校长时,我发现一个问题,相关科技部门在政府架构内,处于很不显眼的位置。全球面对严峻的挑战,能源、食物安全、金融规管、地区安全等,都离不开创新和高端科技。于是在各种场合,我为创新及科技局的成立振臂呼吁。

成立创新及科技局,更大的意义是展示政府对发展高新科技的决心与远见。内地已经明确勾画出未来的科技发展蓝图,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国家对科研的投入也越来越多。香港应该奋起直追,虽然有些晚了,但有心唔怕迟。

如今创新及科技局成立后,政策环境好转,对大家都是前所未有的机遇。香港特区政府在2016年施政报告中,拨款47亿港币投放于创新科技,包括20亿成立“创科创投基金”,以配对形式与风险投资基金共同投资本地初创企业。

现在香港青年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也越来越多,很多内地人、外国人都想在香港创业。科大也在做一个五年计划,就是以合适的方式把企业引进学校。

为吸引企业与学校展开更全面的合作,科大正准备盖一座新大楼——创新科技大楼,为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更便利的场地。而我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国家推动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让香港好风凭借力。

责任编辑: 于会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