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三代”吴俊:坚守田间的“稻草人”

“有人认为,生活水平提高了,超级稻培育重‘质’要高于重‘量’。不过,‘量’是基础。我们只有储备了超高产技术,才能备不时之需。这也是袁隆平院士坚持追求超高产目标的原因。在他的感染下,我们都愿做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稻草人’。”吴俊说。

2020-05-27 15:55

潘时龙:28岁推开微波光子学大门

近日,一种基于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技术的系列仪器引发多家光电领域著名企业的强烈关注,其研制者,正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时龙,他28岁被破格擢升为教授。

2020-05-27 15:55

吴蓓丽:搞科研 不想止步于实验室

解锁更多的GPCR结构,探索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并研发相关药物,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吴蓓丽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十二年,今年才刚40岁。她说自己最喜欢的体育赛事是F1(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但很难将她瘦削的身躯与狂野的赛车联系在一起。

2020-05-27 15:55

陈为:智慧感知守护高铁通信安全

10年前,斯坦福大学伊曼纽尔·坎迪斯教授的一堂课,引导陈为进入了这个“平凡”的智慧感知研究领域。2017年,陈为获得了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国际会议ICCV的青年研究者奖。未来,他的愿望是提高川藏线轨道交通智能化水平。

2020-05-27 15:55

陆朝阳:在量子世界里“打怪升级”的超级玩家

从首次设计双色激光驱动量子系统,到制备国际上综合性能最优的量子点单光子源,再到实现高维度量子隐形传态,演示天文尺度的量子干涉……陆朝阳和同事们的这些成果频频发表在《自然》子刊、《物理评论快报》等期刊上,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也标志着我国在光量子信息技术上继续保持世界引领地位。

2020-05-27 15:55

赵晓龙:用青春造就新一代战车

近两年来,某款产自中国兵器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新型战车日趋成熟、走出国门,彰显大国风范。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设计这款全新产品的,是一个由年轻人组成的团队,而团队的领衔者,就是集团公司的90后工程师赵晓龙。

2020-05-27 15:55

大漠深处油井旁 活跃着一批“石油创客”

7月中旬,在地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中石化西北油田完井测试管理中心创新工作室,工程技术所所长樊凌云介绍中心的创新成果时,有两点着实让人“没有料到”。一点是这家仅有180多人的二级单位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8项、发明专利2项。另一点是这家180多人的二级单位,单设了一个30多人的工程技术研究所。

2020-05-27 15:55

刘光慧:让干细胞逆龄重生的“魔法师”

手持四根“魔杖”,胸前一颗光耀璀璨、孕育无限可能的“水晶球”。如果给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干细胞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刘光慧画一幅卡通素描,这个构图再合适不过。

2020-05-27 15:55

李学斌:“高铁生命线”的守护者

8月13日,中国高铁生命线的研发又有重大突破,中国铁建康远新材料公司新课题“高铁节能接触网线材”试验品成功下线。“新研发的产品已完成前期试验,导电性能将再提高5%至10%,是世界首次。”在位于江苏泰州的康远公司,45岁的总工程师、课题组组长李学斌博士说。

2020-05-27 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