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民:“渗水地膜”在旱地奏响丰收曲

2021-03-03 10:54:19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海滨

科技日报记者 王海滨

2月25日上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山西农业大学研究员姚建民荣获“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在我国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中,科技部、山西省组织的渗水地膜旱作技术产业扶贫,在太行、吕梁、六盘山三大贫困片区,为旱地增产和农民增收作出突出贡献。其中在干旱少雨广种薄收的陕北等地,累计推广示范500万亩渗水地膜旱地穴播技术,增产粮食5亿公斤。姚建民就是渗水地膜旱作技术的发明者、推广者。他把科研论文写在了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农家孩子学农爱农 投身农业科研

“我生于农家长于农家。1974年高中毕业后,我回乡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民,全身心务农4年,干过各类农活,亲身经历过农民生活和生产中的各种艰辛。”姚建民说。1982年他从山西农大毕业后,来到山西省农科院,经过农业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小流域环境治理、农作物耕作栽培等科研项目的历练。他说:“科学知识一定要技术化,技术一定要产品化。关心农业是我的初心,用新技术使农作物产量增加就是我的具体使命。”

1996年起,姚建民用统计学方法开始研究我国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发生规律,总结出半干旱区小雨量降水发生频率高达72%以上的规律,同时也发现小雨资源的增产潜力相当于2次以上的灌溉水量这一潜在优势,从而开启了提高小雨量降水资源利用的技术产品化研究之路。由此发明了渗水地膜和配套的播种机两个系列产品以及一套波浪形覆盖旱作高产技术模式。

生物降解渗水地膜覆盖技术是协调解决农田白色污染问题和高效利用天然降水资源、提高旱地农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在2020年国家科技扶贫项目中,姚建民科研团队最新研制成功的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技术在长城沿线冷凉半干旱区更具有提质、节本、增效、环保等优势,将在科技创新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把技术传播给千家万户

2020年4月10日,山西省山阴县举办8万亩渗水地膜旱地谷子种植技术培训会,全县13个乡镇的乡村干部、种植大户以及农业企业代表百余人参加培训。姚建民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技术和规程,做示范,并详细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这只是姚建民传播科学、推广技术的一个镜头。

曾经一段时期,山西省谷子面积从300多万亩大幅度下降到70万亩左右。2010年,姚建民带领团队来到位于贫困山区的神池县长畛乡红崖子村,开始了渗水地膜机械化穴播谷子免间苗技术研究推广。他们把设计的机械和技术在这里与当地的农机户密切对接,吃住在农村,进行试验的同时,连续攻克多项技术难题。2013年,红崖子村渗水地膜谷子亩产1200斤,亩纯收入超过3000元,户均存款超过10万元,全村包括孤寡老人也全部走向了富裕。

此后,在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渗水地膜谷子穴播技术迅速在山西推广,山阴县2019年播种8万亩,发展起雁门香、塞外火山土富硒小米等知名山西小米品牌,成为山阴县的一大支柱产业,为助力2018年山阴县脱贫摘帽作出了贡献。目前,地膜机穴播谷子和渗水地膜机穴播谷子,已经成为山西多数贫困县的高产作物和农业支柱产业。到2020年,山西省谷子面积已经达到380万亩以上。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2018年,姚建民被科技部聘请为“东西部合作科技支宁专家”,他的小杂粮渗水地膜穴播技术落户到宁夏海原等县,在西海固地区当年示范就创造了谷子单产1292斤的高产纪录。大面积推广平均单产达到600斤,而当地传统谷子种植才产200多斤,是传统产量的2—3倍。去年,宁夏西海固地区旱情比较严重,这项技术在核心示范区单产再创历史新高,亩产达到1426斤,产值达到4278元。仅两年时间,这项技术就推广了近30万亩。

姚建民带领“渗水地膜杂粮旱作高产技术”国家创新团队,数年如一日,常年奋战在长城沿线的吕梁山、燕山—太行山、六盘山三大贫困片区,服务于50多个贫困县的村村寨寨。亲手帮助建立起500多个种植示范户(村)。

65岁的姚建民研究员已经退休几年了,但每天工作的日程依然排得满满当当。姚建民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答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他说:“作为一名退休人员,抛开家务事,服从于大事业,是初心不改,也是责任使然。感谢妻子的理解和付出,她把所有的家务重担一人扛起,成为我最坚实的后盾,让我留出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农业科研与创新。”

责任编辑: 胡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