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国减贫成就对落实2030年可持...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同中国国家行政学院16日合办“加强公共机构作用,实现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线上研讨会。与会各方表示,...[详细]
国务院扶贫办:社会力量助力挂牌督战取得显著成...
国务院扶贫办督查专员贾希为在近日举办的“社会力量助力挂牌督战论坛”上表示,社会力量助力挂牌督战工作启动以来,各相关省...[详细]
擂鼓催阵战更酣——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发起最后冲...
10月17日是第7个国家扶贫日,我国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冲锋号角下,脱贫攻坚战果喜人。记者在四川、贵州、新疆等...[详细]
  • 四川
  • 甘肃
  • 宁夏
  • 贵州
  • 云南
  • 广西
  • 新疆

重庆城口“志智双扶”斩穷根 摘掉40多年的“贫困帽”

2月,重庆市城口县以贫困发生率0.42%、群众满意度98.47%,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摘掉了戴在头上40多年的“贫困帽”。

四川红原县:“最美草原”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全面建成小...

“我从小就喜欢藏装,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藏装设计师,看到顾客穿上我为他们制作的衣服,心里真的非常幸福。”四川省红原县瓦切镇德香村嘉末裁缝店老板泽旺能周一边忙着为客人缝制藏装,一边高兴地说。 [详细]

“烂坝”变身记——大凉山扶贫产业掠影

午后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洒拉地坡乡艳阳高照,气温却微微泛凉。九如生态草莓种植园的车间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红彤彤的果实在20多位彝族妇女的手中被熟练地分拣、打包。

大凉山里的扶贫先锋 ——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布哈是梭梭拉打驻村扶贫干部。在他的努力下,梭梭拉打村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兑现了武警部队扶贫脱贫的“三年规划”。

“凝聚能源爱心力量,助力甘肃消费扶贫”活动启动

9月14日,“凝聚能源爱心力量,助力甘肃消费扶贫”——能源助力甘肃消费扶贫活动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了启动仪式。活动由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甘肃省发展改革委承办,本来生活网参与协办。

摘掉“穷顶子” 我们有力量 ——来自甘肃脱贫攻坚一线...

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甘肃集全省之力,立必胜决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昔日的“穷顶子”即将被褪下,与全国一道进入小康已成定局。 [详细]

天津农业科特派赴甘肃开展科技帮扶

日前,天津市科学技术局与甘肃省科技厅签订牦牛改良、青稞种植、标准养蜂、药材供应等四项合作协议。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科技专项的一部分,此次签订的四项合作协议中有三项将主要由天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实施,这些科...

冲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桎梏”——甘肃省认定第...

“新型研发机构是顺应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像科研院所,既是企业不完全像企业,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对于激活科研机构创新活力,焕发科技人才创造热忱具有重要...

创业特色不变,服务力度加码,宁夏科特派今年起“两条腿”走路

2002年,宁夏借鉴福建南平经验在全国较早启动科技特派员行动,并亮出了自己的“招牌”——创业,多措并举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全产业链创业和科技服务。迈入新时代,脱贫攻坚收官在望,乡村振兴又将启程。科技创新人才如何持续发挥作用,促进科技资源向基层流...

秸秆资源化利用!宁夏构建现代循环农业模式

废弃生物质如何资源化和高附加值利用?在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宁夏通过中西部科技合作机制打破这一关键瓶颈,近日项目通过中期验收。 [详细]

从“救命蛋”到“致富薯”,宁夏马铃薯产业走上...

“丰年当菜,荒年当粮”,说的就是马铃薯。在宁夏南部广袤的黄土丘陵,它是效益最好的经济作物。

在宁夏多个扶贫点有位“牛气”专家

地处六盘山腹地的固原市西吉县,是宁夏唯一尚未摘帽的贫困县,也是国家52个挂牌督战贫困县之一。肉牛养殖是这里的传统产业,更是脱贫攻坚主导产业,辐射面宽,助农增收效果显著。

老黄忠 美新娘 夫妻档 贵州省紫云县战贫一线人物记

云贵高原上的贵州南部麻山地区,大量分布石漠化地质和岩溶地形,土地破碎、饮水困难,是历史上积贫已久的深度贫困地带。麻山腹地的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为贵州9个、全国52个未摘帽的贫困县之一。到2019年底,全县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已从近12万...

一个小镇“撬动”整县脱贫——社会扶贫的贵州丹寨样板

“周一到周五在社区物管公司上班,每月有1570元,周六周日在万达小镇巡游表演芦笙舞,每天有80元。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谈起搬到县城易地扶贫安置小区后的生活,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的苗族妇女潘华凤说。 [详细]

一个小镇“撬动”整县脱贫——社会扶贫的贵州丹...

“周一到周五在社区物管公司上班,每月有1570元,周六周日在万达小镇巡游表演芦笙舞,每天有80元。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谈起搬到县城易地扶贫安置小区后的生活,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的苗族妇女潘华...

把“最能打的人”放在最需要的地方——聚焦贵州...

刚下“火线”,又上“战场”。这是脱贫攻坚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完成了本地的脱贫任务,来不及卸甲休息,即奔赴外地新的“战场”。

脱贫的歌声——云南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共入新时代

每次弹唱《阿佤人民唱新歌》时,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的佤族汉子岩平都会激动不已。他对穷困有着特殊的记忆:儿时父亲去世、母亲出走,他住在茅草屋,常饿肚子。长大成家后,妻子患了重病,花光了积蓄。

穷山村来了“富亲戚”——云南驻村第一书记群像扫描

入秋后的乌蒙山腹地,逐渐开启了阴冷模式,雨雾天气成为日常。这里的驻村第一书记们却一刻不停,不顾风雨、走村入户,补齐脱贫的最后短板。 [详细]

云南:“坚果皇后”云上再创业 “脱贫树”变“小...

“以前,我们村的村民一年只能挣上几百块钱;如今,我家一年可以挣两百多万元!”9月17日,在阿里巴巴丰收节“云南坚果第一杆”开杆现场,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田坝村的王习宁满脸自豪地说。

未来五年,云南将新选派百团万名科技特派员

让科技特派员切实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千山万弄里的最后冲刺——广西未摘帽贫困县战贫观察

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阶段,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广西集中力量全力攻坚,对8个未摘帽贫困县和48个深度贫困村实行挂牌督战。面对“贫中贫、困中困”,广西各地干部群众以饱满的姿态和迎难而上的勇气,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冲锋。

广西百色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胜利在望

9月21日,在广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色市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百色市委书记彭晓春表示,经过努力,目前百色剩下的3个贫困县、170个贫困村、3.78万贫困人口已基本具备脱贫条件,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胜利在望。 [详细]

广西河池:“十大百万”产业将直接带动55万人脱...

9月11日,在广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河池市专场新闻发布会上,河池市委书记何辛幸表示,河池市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助推扶贫的有力抓手和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精心谋划实施以核桃、桑蚕、油茶、糖料蔗、“三特”水果及肉牛...

广西:一只鸡的脱贫奇迹

在广西大化至周鹿二级路苏烈段路边,坐落着一尊由一只羽毛金黄的雄鸡高高昂立山巅构成的雕塑。不远处,金碧辉煌的“史诗传唱广西好鸡”宣传标语映入眼帘。

新天地 新儿女 新奇迹——脱贫攻坚绘就新疆新图景

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来,携手决战贫困的坚强力量不断汇集新疆,一系列惠民举措加速落地,让昔日“贫中之贫”面貌一新。

“破”羊圈、“小”红枣:新疆大漠边城的别样经济账

废旧木条围起来的栅栏和圈门、水泥砌的暖圈和食槽……艾萨·司马义自家盖的羊圈从外面看起来略显破旧,但圈里的羊似乎并不在乎,悠然地吃着芦苇秆制成的饲料。 [详细]

把“糖包”变“钱包” 新疆扶贫干部有“秘技”

无花果在新疆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岳普湖乡喀拉玉吉买村种植已超20年,这里的无花果口感香甜,被人们称为“糖包”。可由于村民不懂技术、不懂产业,“糖包”只能甜了嘴,却“甜”不了生活。

乡干部助力消费扶贫“朋友圈”带火葡萄销售,新...

疫情防控以来,脱贫攻坚工作出现新的加试题,不让农产品滞销,不让贫困群众的产品卖不出去成了当地党委政府的新任务。色格孜库勒乡发动全乡干部,积极响应政府关于精准扶贫、消费扶贫的号召,尽快帮助贫困户们缓解葡萄...

  • <CMSPRO_DOCUMENT FIELD='title'></CMSPRO_DOCUMENT>

    红茶绿茶傻傻分不清?看采茶小姐姐咋说

    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北部的布央村,9月20日一大早,仙人山景区茶园内已有不少慕名打卡的游客。采茶小姐姐向记者讲述了红茶绿茶的炒制过程。

  • <CMSPRO_DOCUMENT FIELD='title'></CMSPRO_DOCUMENT>

    侗族农民靠画画,也能挣钱了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是侗族农民画的发源地和传承地。侗族农民画就地取材,以前是用锅墨、蓝靛甚至山上的果子做颜料,树枝做画笔,后来颜料升级为水粉、丙烯等。侗族农民画题材鲜...

  • <CMSPRO_DOCUMENT FIELD='title'></CMSPRO_DOCUMENT>

    异地扶贫搬迁,搬出群众幸福感

    在新疆阿克陶县丝路佳苑易地扶贫搬迁点,走进牧民吐尔迪艾力·干吉家里,楼房面积不大,但充满了温馨。客厅里摆着新买的电视机和沙发。

“吹响”幸福的白海螺——青海易地扶贫搬迁见闻

皮质吹风袋安静地躺在长桌上,毡衣、牛轭、矛被安放在一个个展位上……金秋时节,走进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廿地乡切扎村村史馆,过去游牧生活所必需的众多物件已渐渐退出村民日常生活,成为安置点上村史馆中的展品。“以前住在帐篷里,没有皮质吹风袋可不行。现在这个再也用不上了。”44岁的藏族牧民仁青加说。过去的切扎村距共和县城24公里,是全县4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牧民居住偏远、分散,基础设施条件差,公共服务难以企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