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贤:忠诚超导终成贤"/> 2016年度·赵忠贤:忠诚超导终成贤-历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获得者-2019专题

2016年度·赵忠贤:忠诚超导终成贤

2020-01-09 13:47:36来源: 央视网 作者: 央视网

从20出头的小伙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今年75岁的中科院院士赵忠贤与超导研究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他凭借着对超导研究的热爱,在科研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印证了铁杵磨成针的坚韧不拔精神,带领中国的超导研究从起步阶段,跃升到国际最前沿。

赵忠贤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介绍旧实验室。来源:新华社

热爱超导研究,这是采访中赵忠贤院士反复说到的一句话,而这简单的一句话,其实也是赵老能够几十年坚持超导研究的最主要原因。

赵忠贤,1941年出生在辽宁新民。高中时代,他被国家提出的“向科学进军”号召深深吸引,对苏联的卫星、火箭等科技发展产生了浓厚兴趣。1964年,赵忠贤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来到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满怀着对祖国科学未来的美好憧憬,他走上了漫长的超导研究之路,当时我国的超导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年少时期的赵忠贤

超导,是荷兰物理学家卡梅林·昂内斯在1911年发现的物理现象,它是指某些材料在温度降低到某一特定临界值以下时,电阻为零的现象。因其在能源、交通、生物医疗、信息通讯等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长期以来,各国都在寻找液氮温区的高温超导体,甚至是室温超导体。

在超导研究领域,我国起步晚,虽然已经认识到超导的重要性,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缺少科研经费和科研设备,超导研究举步维艰,然而这些困难都没有阻碍赵忠贤研究超导的热情。

用自制的土设备搞研究,这是赵忠贤和同事们在那段一穷二白的日子里,解决设备短缺问题的唯一方法。用自制的炉子烧样品、做实验,凭借不懈的努力与刻苦的钻研,1987年,赵忠贤和研究组第一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科研人员在超导研究领域的实力。他们独立制出临界温度在93K(即零下180.15摄氏度)的“钇钡铜氧液氮温区超导体”,使便宜好用的液氮替代了昂贵的液氦来实现超导,这是中国在超导研究领域的第一次重要突破。

自制土设备

在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后,赵忠贤带领中科院物理所超导研究团队向新的科研目标迈进。2008年,赵忠贤意识到铁基超导体很可能是新的高温超导体材料,他提出了高温高压合成结合轻稀土元素替代的方案,并带领团队很快将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提高到50K以上,最终创造出了55K(即零下218.15摄氏度)最高临界温度的世界记录,这一纪录一直保持至今。这是我国在国际超导研究领域第二次重大突破。

研究团队

赵忠贤带领研究团队在超导研究领域的两次革命性突破,使中国的超导研究在短短二十多年间,从默默无闻到走在世界前列。曾经两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赵忠贤,至今仍活跃在国际超导研究的最前沿,并为我国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高温超导研究人才。

从50多年前,孤身一人到北京求学的小伙子,到今天古稀之年的超导研究领军人物。赵忠贤为高温超导研究在中国扎根,并跻身世界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用实际行动撰写了中国人以铁杵磨成针的精神,为国家崛起而奋斗的壮丽诗篇。

赵忠贤说:“(中国)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中国人应该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信心来作出这一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刘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