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产业相随,贵州将告别“绝对贫困”

2020-09-25 07:58:54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何星辉

科技日报记者 何星辉 张盖伦 金凤

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说,贵州人民即将告别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这是贵州发生的“千年之变”。

从党的十八大到2019年,贵州贫困人口由923万人减少到30.8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6.8%下降到0.85%。

目前,贵州剩余贫困人口基本达到脱贫标准,未脱贫县基本达到脱贫条件。

从全国贫困人口最多,到全国减贫人数第一,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是怎么书写的?“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深刻的产业革命”正是贵州向贫困发起进攻的尖刀和利刃。然而,高山阻隔、沟壑纵横的现状,注定贵州的农村产业革命只能依托生态和气候优势,更多地向科技要生产力。也因此,在贵州大地上,从良种选育到产业更迭,乃至耕作模式的转变,科技和农村产业革命始终如影相随。

一棵樱桃树的嬗变

“十多年前,我们种的是小樱桃,皮薄肉嫩,卖不上价。”在贵州省纳雍县厍东关乡,果农杨才貌说起过往,无不感慨万分。

改变,源于偶然,源于科技的力量。

1996年春天,纳雍县农业局农艺师徐富军在厍东关乡陶营村采摘樱桃时,偶然发现了一棵颗粒大、肉质厚的樱桃树。徐富军意识到,这极可能是一棵受环境因素影响发生变异的植株,也许能培育出一个樱桃新品种。

为此,徐富军密切记录这棵植株的生长变化,并用“高空嫁接法”不断繁衍,最终培育出了一个樱桃新品种——玛瑙红。经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认定,这是中国大樱桃品系,是樱桃中的优良品种。

新品种是好,可一开始,老百姓不认。杨才貌回忆,乡政府为了推广新品种,免费送苗、送肥料。杨才貌尝试种了几亩,没想到,第一次试种挂果后,他家的玛瑙红樱桃卖到了30元一斤的好价钱,而同期,小樱桃一斤两三元。

看到了收益,村民们这才争先种植玛瑙红,杨才貌也迅速扩种。厍东关乡的樱桃种植,自此有了划时代的变化。

来自厍东关乡的官方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全乡种植玛瑙红樱桃3万余亩,年均创收1.17亿元。

一棵棵樱桃树成了“摇钱树”。一到盛产期,“甜得像初恋,新鲜得无法形容”的玛瑙红樱桃成了抢手货。杨才貌说,在厍东关乡,只要家里种上几亩玛瑙红樱桃,根本就穷不了。

辐射效应凸显。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纳雍全县掀起了玛瑙红种植热潮,全县种植面积达15.7万亩,产值19.78亿元。

杨才貌透露,最近,一个浙江客户通过电商平台向他下了一个大订单,他正在加班加点“赶工期”。

一枚食用菌的爆发

不仅仅是樱桃树,在贵州十二大特色农业产业里,科技对于产业的推动力随处可见。

足踩粉红色的蛋形菌托,身披细嫩白纱裙……外形俊美的红托竹荪极富营养价值,素有“菌中皇后”之美誉。在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种植基地里,成批的红托竹荪经采摘处理后,直供粤港澳大湾区。

这些红托竹荪是妥妥的“科技菌”,从研发到种植,科技含量满满。

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副总方晔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公司成功研发出液体菌种,相较传统的固体菌棒,在菌种培育时间上整整缩短了8个月,而且节约了2000多万元的成本。公司还创新了红托竹荪种植模式,用温控大棚立体种植取代传统的露天种植模式,极大提高了红托竹荪的产量,也提升了产品品质。按照郭明董事长的规划,公司满产后,年产鲜品红托竹荪将达4000吨、产值4亿元左右。这背后,连接的是贵州省纳雍县5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去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将食用菌列为十二大特色农业产业重点发展,贵州省科技厅通过实施科技攻关,在良种选育、繁育、菌棒生产、菌棒多模式栽培等方面实现了突破,菌种生长周期由1年缩短到1个月,菌棒生长周期缩短到3个月内。贵州就此发展起层架栽培、控温周年栽培、林下栽培等多种食用菌种植模式,开启了产业发展的“科技速度”。

今年,贵州省预计全年食用菌种植面积达30亿棒(万亩)、产量达110万吨、产值达130亿元,累计带动50多万贫困人口增收,今年底将进入全国食用菌产业第一梯队。

一个扶贫农场的“智慧”

“环境好了,住起来很安逸!”在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新营苗寨,72岁的韩庆福一提自己的“小洋房”,笑得合不拢嘴。整个苗寨82户359人,以前住的都是茅草房和土坯房,透风漏雨。

2015年,石门乡统规统建、拆旧建新,村民们全部住进了绿树环绕的小洋房。

居住环境改善了,悄然间,耕作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眼下,在石门乡一把伞扶贫农场示范基地,来回穿梭的收种机正在挖掘刚刚成熟的马铃薯,务工的村民跟在收种机后面随时捡装。

从今年春耕开始,一把伞扶贫农场示范基地全程采用机械化耕作,开沟、起垄、播种、施肥……全由机器代劳,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也被引入管理中,用于对气象环境、土壤墒情、水质参数、病虫害等进行实时监测,以指导科学生产。

石门乡以前叫石门坎,贫困是千百年来一道难以逾越的坎。这里地势偏远、交通闭塞,气候条件恶劣。近年来,通过补短板、兴产业和强攻坚,石门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截至目前,石门乡剩余未脱贫的124户335人已于2020年6月底全部达到脱贫验收标准,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底的45.97%下降到2019年的1.58%,全乡14个贫困村已全部出列。

其实,石门乡仅仅是威宁县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平均海拔2200多米的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一个个扶贫农场正变成富有现代化气息的“智能农场”,威宁县正用科技疏通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向全县40万亩蔬菜种植基地要生产力。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马树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