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士新:坚守15年,为林县百姓揪出食管癌元凶

2020-01-02 10:16:33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张佳星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那个时常传来参考文献的微信不会再有消息,余茜颖感觉自己的手机在严冬里被冻结了。

“陆老师传来的信息还在我的手机里,可是他却永远离开了我们。”在12月19日著名病理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陆士新的追思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助理研究员余茜颖无语凝噎,提到自己的恩师,她铭记他的严厉教导和严谨治学,但更多地,她铭记他是一位时刻纳新的可爱的长者。

他曾经严肃地递给余茜颖一份文件夹,嘱咐她好好看看。“我最初以为是工作文件,打开一看却是粉色信封,上面一条条罗列着婚恋网站。”那个时候她才意识到导师还一直在关心她的终身大事。他80多岁高龄时还向余茜颖请教微信付款“扫一扫”和“我扫你”的区别,并认真地做了笔记。

人民缅怀陆士新,不会忘记他为千万食管癌患者追踪“元凶”的坚守与智慧;学生缅怀陆士新,不会忘记他的言传身教、举荐提携;国家缅怀陆士新,不会忘记他在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的卓著功勋。

带着酸菜去访学,让县城“老病”引起国际新关注

将温暖带给每一个人,包括多年未见远在河南林县受他恩惠的乡亲。

林县的“三不通(水不通、路不通、食管不通)”曾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做了汇报,它反映的人民健康问题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怀。1971年,陆士新作为医疗队员奉派到“三不通”的河南林县。

面对每3—5个人就有一人患食管癌的严重情况,陆士新决心从铲除食管癌病根做起,查清当地人的饮用水和食物中究竟有没有致癌物。穿过泥泞、陡峭的山路,他跑遍姚村49个大队,在近5000口井上标上了记号。

“建立林县食管癌高发现场,在患者聚集的地方采集数据,用最‘笨’的方法,做最扎实的科研,陆老师一坚守就是1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赫捷院士说。

1978年,陆士新带着林县的酸菜上了飞机,他要去国际抗癌中心进修,用先进的技术研究食管癌,仅仅一年他接连发表高水平论文。高质量论文让他争取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3年23万美元的资助,借此,中国的食道癌与亚硝胺类化物的研究正式提上了日程。

最终,陆士新和同事们终于找到食管癌的致病“元凶”,分离出世界上从未发现过的亚硝胺——甲基苄基亚硝胺和促癌物Roussin红甲酯,并经过大量的试验解答机理问题,向整个学界证实这种亚硝胺可以在动物体内诱发肿瘤。

他的研究为林县防治食管癌策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数据显示,以此制定的“五项防癌措施”经过几十年的实施,将林县的食管癌和发病率和致死率双双减半。

“6月份我们来拜访陆老,他还能准确说出许多村庄的名字,也能清楚的回忆起许多村民的名字,问他们过得好不好。”来自林县的代表回忆,他让林县患者的疾苦得到世界医学界的关注,推动现在的林州市建立食管癌防治体系,泽被后世。

打地铺,只为一套最新的分子生物学仪器

如果不是这次追思会上听了师兄姜伟的回忆,郭永军永远不会知道,那台他这辈子见到的第一台PCR仪(聚合酶链式反应、一种生化实验)是靠陆士新睡地铺节省的住宿费换来的。

“陆老师当了院长以后来我美国的实验室找我,我提出给他安排旅馆,他说我住你那打个地铺就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姜伟回忆,临走时,陆士新拿出省出的住宿费让他帮忙买一些仪器。

有了第一台PCR仪之后,肿瘤医院又有了第一台微波炉、第一台超速离心机,第一台能进行同位素研究的仪器……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陆士新不断探索创新。随着科学发展,他从肿瘤的病因学、化学致癌与癌变原理的研究转向分子生物学领域,在系统地研究了食管癌组织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变化的基础上,首次克隆出多个食管癌相关基因。在本世纪初,陆士新在国内首次提出研究肿瘤干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国内鲜有人开展肿瘤干细胞研究的情况下,他主持召开了国际肿瘤干细胞学术大会,在国际上发表了我国第一篇有关肿瘤干细胞的论文,开拓了我国肿瘤干细胞的研究。

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司长宋树立评价说,陆老这一生,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卫生健康事业百废待兴到今天的辉煌成就,他身体力行践行着探索科学之真、普济众生之善、修为人格之美,有以他为代表的老一辈医学工作者的奋斗,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得以举世瞩目。

责任编辑: 胡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