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浦江创新论坛在沪开幕
- 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格局与使命”为主题的2017浦江创新论坛9月23日在沪开幕...
- 万钢:我国基础研究人才规划已与少数科技大...
- 万钢在演讲中指出:今年是第十次浦江创新论坛,又是一个新的发展,在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当...
- 徐南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徐南平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中国和丹麦两个国家都高度重...
-
9月24日,一改以往清一色的企业界、相关机构和海外嘉宾等阵容,今年的浦江创新论坛-文化论坛出现了一道青春靓丽的风景线——一群来自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和上海电力学院等高校新闻、传媒学院的学生。其中,大多是刚接触媒体的大一新生。
-
冷文生,大学生科技报社社长,科技日报社策划运营中心主任,策划组织编辑报道多次获得全国性奖项,长期致力于科技新闻采编、传媒经济等领域的研究。
-
“最近一份全国性综合性的科普时报逆势创刊,一个全面的科普平台也正式上线,这两者互有关联、互为交融的媒体诞生不是简单的传统媒体的回归,而是科技日报社整合现有的资源,打造科普全媒体平台的重要举措。”9月24日,科普时报总编辑尹传红在2017浦江创新论坛文化分论坛上表示。
-
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服务平台与网络,打造深度报道与专业服务优势。9月24日下午,由科技日报社承办的“文化论坛——创新文化塑造与科技传媒”在2017年浦江创新论坛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潮。中国科技网总编辑刘峰进行了主题为《智能媒体与智库媒体:科技传媒转型战略》的主旨演讲。
-
9月24日下午,由科技日报社承办的“文化论坛——创新文化塑造与科技传媒”在2017年浦江创新论坛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潮。36氪集团高级副总裁奚伟进行了主旨演讲。
-
今天下午,由科技日报社承办的“文化论坛——创新文化塑造与科技传媒”在2017年浦江创新论坛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潮。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进行了主旨演讲。
-
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房汉廷在今天举行的2017浦江创新论坛文化分论坛上表示,未来的传播形态有“四个为王”。
-
9月24日下 午,由科技日报社承办的“创新文化塑造与科技传媒”文化论坛在 2017年浦江创新论坛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潮。科技日报社李平社长专为论坛发来贺辞,房汉廷副社长代为宣读。

-
为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发展科技伙伴关系,中国科技网与主办方一道搭建...
-
为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发展科技伙伴关系,中国科技网与主办方一道搭建...
-
为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发展科技伙伴关系,中国科技网与主办方一道搭建...

-
以“双轮驱动: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为主题的2016浦江创新论坛今天下午在...
-
在26日召开的2013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发表题为《深化科技...
-
2014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在上海东郊宾馆举行。浦江创新论坛主席、中科院院士...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创新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
-
- Alexander Lerch
- 德国Z-plane公司联合创始人,原首席执行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副教授
- Arto mustikkaniemi
- 芬兰驻中国大使馆科技参赞,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中国区负责人
- Barry Brager
- 国际著名知识产权战略家、美国Perception Partners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 Charlotte Brogren
- 瑞典创新局局长,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
- David Lindsay Willetts
- 英国前大学科学国务大臣
- Ed Gerstner
- 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科学总监
- Erin Walsh
- 英国未来城市创新推进中心城市战略主任
- Flemming Besenbacher
- 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嘉士伯集团董事长
-
- Galimkair Mutanov
- 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校长
- Glen Gardner
- 美国Vortechs Group,Inc创始人,总裁
- Suresh Babu
- 中印科技国际创新园副总经理
- Irina Semykina
- 俄罗斯戈尔巴乔夫库兹巴斯州立技术大学电力研究所所长
- Jae-Min Hong
-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
- Jay Siegel
- 天津大学药学院院长
- Peter Littlewood
- 阿贡国家实验室原主任、芝加哥大学詹姆斯•弗兰克研究院物理学教授
- Reinhold Achatz
- 蒂森克虏伯集团全球首席技术官
-
- Richard Lerner
- 美国三院院士、美国Scripps研究所所长、美国产研合作之父
- Rosemary Feenan
- 仲量联行全球研究部国际董事
- Russell Hancock
- 美国《硅谷指数》年报创始人,执行总裁
- Søren Pind
- 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部部长
- Tanya Monro
- 南澳大学研究与创新中心副校长
- 陈宝明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所所长
- 陈磊
-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工艺装备总师
- 邓向阳
- 安徽省常务副省长
-
- 李 平
- 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
- 房汉廷
- 科技日报社副社长、国科传媒董事长
- 郭姜宁
- 科技日报社副总编辑
- 胡志坚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 霍佳震
- 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 林忠钦
-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 吕薇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
- 罗文中
- 霍尼韦尔科技事业部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
-
- 罗响
- 联合国项目事务署(UNOPS)区域首席代表
- 牛新民
- 新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 邱勇
- 清华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 任晓兵
- 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 宋娟
-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部门主任
- 孙有文
-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长助理,研究员
- 田丰
- 阿里云研究中心主任
- 万 钢
-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科技部部长
-
- 王德禄
- 长城战略咨询所长
- 王义桅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一带一路专家
- 吴 琪
- 顺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埃森哲大中华区副主席
- 吴志强
- 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
- 谢吉华
-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总裁
- 徐冠华
- 浦江创新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科技部前部长
- 徐晧庆
- 国家外国专家局经济技术专家司司长
- 杨建华
-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
-
- 阴和俊
- 北京市副市长
- 应勇
- 上海市市长
- 张玉国
- 励讯集团(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母公司)政府事务高级副总裁
- 朱虹
- 顺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埃森哲运营服务大中华区总裁
- 邹叔君
-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副总裁
- Jonathan Seliger
- 裸心社首席执行官
- Merete Nielsen
- 丹麦卓越集群主任
- 曹光宇
- EVcard首席执行官
-
- 崔士鑫
-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
- 戴黎明
- 凯斯西储大学先进碳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心主任、Kent Hale Smith教授
- 谭晓生
- 360副总裁
- 宛晓春
- 安徽省科技厅厅长
- 王元
- 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理事长
- 梅永红
- 深圳国家基因库主任、华大农业集团董事长
- 伍江
-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
- 王战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
- 杨众杰
- 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 张卫星
- 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副司长
- 郑杨
-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
- 祝学华
-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
- 吕广渝
- 大众点评首席运营官
- 刘 松
-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
- 包信和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2017浦江创新论坛简要日程安排
论坛主会场:上海•东郊宾馆 (上海市浦东新区金科路1800号)
9月22日(星期五) |
||
13:30-17:00 |
产业论坛1 - 智能网联汽车 |
嘉定颖奕皇冠假日酒店 |
9月23日(星期六) |
||
09:00-11:50 |
开幕式及全体大会 |
会议中心1楼紫金厅 |
11:50-13:30 |
工作午餐 |
东楼 |
14:00-17:00 |
主宾国论坛 - 卓越中心及其对中丹科学创新中心的广泛影响 |
会议中心1楼紫金厅 |
13:30-16:30 |
科技金融论坛 - 创新资本的作用 |
会议中心2楼玉兰厅 |
13:30-17:30 |
创业者论坛 - 大众创业与共享经济 |
上海科技馆 |
14:00-17:30 |
区域(城市)论坛 - 塑造中心:城市的作用 |
会议中心1楼贵宾厅 |
19:00-21:00 |
“中丹之夜”晚会(仅限受邀嘉宾) |
会议中心1楼紫金厅 |
9月24日(星期日) |
||
09:00-12:00 |
政策论坛 - 全球科创中心的政策选择 |
会议中心1楼紫金厅 |
09:00-12:30 |
未来(科学)论坛1 - 从微观到宏观:重新设计世界 |
会议中心1楼贵宾厅 |
12:00-13:30 |
工作午餐 |
东楼 |
13:00-18:00 |
产业论坛2- 科技服务业 |
虹桥商务区索菲特大酒店 |
13:30-16:00 |
企业论坛 - 企业创新全球化 |
张江中区纳贤路800号 |
14:00-18:00 |
未来(科学)论坛2 - 能源与材料科学 |
会议中心1楼紫金厅 |
14:00-17:20 |
文化论坛 - 创新文化塑造与科技传媒 |
会议中心1楼贵宾厅 |
全天09:00-16:00 (13:30-16:00为参观活动) |
产业论坛3 - 物联网与全球制造 |
临港滴水湖皇冠假日酒店 |
全天09:00-17:00 |
“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专题研讨会 - 打造“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路径与政策 |
会议中心2楼玉兰厅 |
9月25日(星期一) |
||
09:00-11:30 |
嘉兴论坛 - G60科创走廊·全域孵化器:人才的使命与展望(仅限受邀嘉宾) |
嘉兴华美达酒店 |
2017年浦江创新论坛主题及分论坛选题
(2016年12月15日)
主题: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格局与使命
从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历程来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和演进与历次重大技术革命密切相连。18世纪的工业革命、19世纪的电气革命和20世纪的信息技术革命,都推动了英国、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变革,形成了以伦敦、柏林、纽约等城市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促进了这些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改写了当时的世界格局。认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演进规律、科学判断其未来发展趋势,是顺应创新发展潮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依托,对世界各国的创新战略制定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进入21世纪,世界进入以创新要素全球流动为特征的开放式创新时代,创新全球化拓展了全球结构性改革的技术、资本与人才渠道,各国围绕资本、人才、技术与科技成果等创新资源的国际争夺也日趋激烈。同时,新的信息革命使科技创新的资源配置,创新活动的微观组织、宏观调控等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创新中心也呈现“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即由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向亚洲转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机遇与挑战并存。
如何理解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如何把握科技创新中心未来发展趋势和主要标志?国际公认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可借鉴的经验有哪些?科技创新中心应该担当什么样的使命?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如何实现良好布局和更好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如何更好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这些问题亟待讨论与解决。
企业论坛:企业创新全球化
从经济全球化到科技全球化,再到创新全球化,全球化一直在深刻改变着企业的创新发展模式。从通用、大众、丰田到西门子、IBM、微软,再到Google、特斯拉和Uber,从跨国公司的个体行为到创新生态的营造,创新在全球化浪潮中不断自我变化、演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改变我们生活的新生产方式和新商业模式。而今,全球化势头迅猛,一个全球创新网络(GIN)正在快速形成,并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一批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发展而深入,各种创新新形式、新路径、新商业模式的全球化创新企业层出不穷,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作为一个开放中发展的大国,中国也已经成为创新全球化中的重要一员。中国企业从引进国外产品、技术、资本到中国产品、技术、资本相继走出去,全球化让中国获得了发展机会,中国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就中国企业而言,在“走出去”战略引导下,也在快步跟进全球化创新浪潮,一批企业已经逐步显露头角,如风云一时的小米,快速崛起的华为,还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诞生的众多创新创业企业,其中也不乏被国际资本追踪的独角兽企业,尽管这些企业创新的路径不同,全球化方式也不同,显然他们代表着中国已经大踏步地融入创新全球化的进程之中。那么,在不同企业之间,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创新全球化存在哪些共性问题?如何规避全球化中的风险?国外全球化“弄潮儿”企业最佳实践是否存在某些规律与可鉴经验?能否通过制度设计和学习机制创新,让这些最佳实践可以在中国不断涌现?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本专题论坛深入研讨的问题。
产业论坛
(一)物联网与全球制造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全球制造业变革的主要趋势,物物相连是本轮制造业变革的核心基础,各种硬件和产品将变成承载大数据的智能终端,由此互联网从“虚”的服务业大规模进入“实”的制造业,从而引发了工业设计、设备制造流程、制造业服务种种变革,国际产业巨头纷纷布局物联网和智能制造。本次专题论坛将集中讨论如何准确把握世界物联网技术和先进制造的发展趋势、如何实现物联网与先进制造融合发展、以及全球制造业变革下中国企业的物联网战略等议题。
(二)智能网联汽车
会议将围绕在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和应用层面,如传感器技术、信息融合及处理、控制和执行、地图和通信技术、系统集成开发和测试以及人机交互等真实体验,信息安全和汽车与IT/互联网企业的跨界合作等方面,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等相关多个议题展开讨论。
(三)科技服务业
近年来,科技服务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央、国务院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非常重视,于2014年10月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9号)。科技部会同各相关部门和地方,大力推动《意见》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服务业发展。围绕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我们仍将面对诸多亟需讨论和解决的问题。如何推动新兴科学走向产业化?如何在技术转移实践探索中借鉴来自先进国家的实践经验和方法机制?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将其应用在管理过程中?如何挖掘、整合创新资源?如何通过开放创新集成创新能力和要素,促成技术转移的实现?将科技服务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
政策论坛:全球科创中心的政策选择
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核心支点。全球科创中心的形成是政策选择的过程,要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走在前列,立足自身特色,积极探索,兼容并包,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政策优势,为形成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根本转换发挥保障和引领作用。
这就要求在科技创新政策的理念、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政策理念上,如何处理好功能性政策和选择性政策间的关系,适应创新主体多样化的趋势,使各类创新主体都能得到更加普惠、有效的支持?政策协调上,如何提高科技政策与市场准入、技术标准、投资、贸易、反垄断等政策的协同效应,形成更加公平开放、有全球吸引力的市场环境?政策示范上,如何立足上海的资源禀赋与优势,围绕共享经济、知识产权、人才流动等方面做好政策先行先试?政策功能上,如何选择合适的政策工具,促进高质量的科研产出,引导不同协同创新模式高效发挥作用,实现资源的互动、流动、共享,最大程度激发创新活力?国内影响上,如何建立技术创新网络,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国际影响上,如何利用国际规范,加强跨国政策协调,引导跨国公司、境外研发机构等力量更有效地融入创新体系建设?这都值得我们关注和讨论。
区域(城市)论坛:
塑造中心:城市的作用
近现代以来,随着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和迁移,以伦敦、波士顿、纽约、特拉维夫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心城市正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载体,科技创新也越来越成为这些具有世界影响力国际化城市的主导功能,创新城市的兴起不仅改变了城市本身,也进一步促进了科技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流动与协同范式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科技创新的效率,加速了世界和很多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步伐。
当前,在创新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世界进入以创新要素全球流动为特征的开放创新时代。创新资源越来越明显地突破组织、地域、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城市作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将在创新型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始终承载着时代的历史使命。为此,深入探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世界城市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哪些变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为打造世界科技强国,如何把握中国城市在全球和区域创新网络中的战略定位?一批创新型城市正在探索哪些特色的创新之路?有哪些经验彼此分享?等等。这些命题都期待大家探讨和交流。
创业者论坛:大众创业与共享经济
近年来,全球共享经济快速发展,迅速从欧美国家扩张到亚太、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在交通、房屋租赁、知识服务、金融、日常生活服务以及生产制造等领域都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当前我国共享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在多数领域已形成与先行国家同台竞争、并跑引领的局面,并与当前大力推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互相促进、融合发展的态势。围绕大众创业和共享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仍普遍存在诸多亟需讨论和解决的问题。共享经济发展趋势如何,会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共享经济与大众创业的关系是什么?共享经济和大众创业面临哪些突出的政策、体制和社会文化障碍?
文化论坛:创新文化塑造与科技传媒
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和“土壤”,内化为创新的思维和价值观,外化为创新的制度和行动,直接决定着科技创新的发展效能。塑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既需要强大的创新主体,更需要影响广泛的科技传播。新形势下科技传播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其功能已远远突破信息发布的范畴,加快扩展到信息交互、政策传播、成果转化等众多领域。如果把各类创新主体看作创新网络上的不同“节点”,科技传媒就是将各个“节点”连接起来的“线条”。只有同步做强“节点”和“线条”,才能形成高效协同的创新网络。与“节点”相比,目前“线条”相对更为薄弱,尤其需要加强。
未来(科学)论坛
(一)从微观到宏观:重新设计世界
材料科学让今天的世界成为可能。它保障着我们的生活,就连基于信息技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也依赖于材料科学的发展。历史上,我们的世界在大部分时期都是由木头、石块和基本金属构成的。我们选择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它们在自然状态下的属性和特征。熔炼、硫化和聚合等工艺的发明使我们得以创造出人工材料,并根据特定需求改善其性质。但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工艺往往依赖于试错法来提高天然材料组成部分的已有性质。现代材料科学愈发注重追本溯源,希望能通过增进对材料宏观性质微观由来的理解, 从无到有地重新设计材料。这使得全新材料类型的发明成为了可能——从有触觉的塑料、能绕过电磁定律的超材料,到生物/非生物复合材料合成的人工生长组织。
(二)能源与材料科学
能源与材料科学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为解决我国能源领域长期存在着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化学家、材料科学家、环境科学家和工业界的精英们跨界握手,深度融合,提出新思想和方法、发展清洁能源、创建新材料,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产业、商业模式等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引领国际能源科技前沿。
科技金融论坛:创新资本的作用
资本与科技结合的力量,正以令人惊奇地速度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其中也包括中国。从新浪到阿里巴巴,背后无不是创新资本的影子。
科技创新及其大规模应用需要大量资金支撑,但因其风险较高往往难以如愿。我国能否有效实现创新资本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关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大局。目前从我国创新环境看,还存在着创新融资渠道狭窄和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如何激励创新投资摆上议事日程。
金融论坛将重点讨论的问题及方向主要包括:国际上对创新资本的规则做法与经验总结;美国激励创新投资的体制机制构建;创新资本活动与资本市场的区别与联系;构建促进我国间接融资支持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间接融资支持创新的规制途径;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创新投融资体系的策略;创新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识别与分担以及金融创新服务科技创新的制度框架;研究创新资本在金融体系与资本市场中的功能与定位;剖析我国创新资本与投资存在的主要痛点;探索发现下一轮我国创新投资的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