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气象作为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近年来,各级气象部门通过递进式气象服务,构建起“风险预判—精准预警—靶向推送—联动响应”的全链条防灾减灾体系,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去年在辽宁省葫芦岛建昌县“8·20”特强暴雨期间,气象部门精准研判此次过程致灾风险高并开展提醒,提前102分钟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协助政府提前转移6万余人,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此次转移依托的正是“131631”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工作机制。
“131631”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工作机制是指提前1周发布天气预报,提前3天开展灾害性过程提醒,提前1天发布气象灾害预警,提前6小时启动应急响应,每3小时发布滚动预报和实况信息,每1小时加密发布实况信息。
“递进,代表着防灾减灾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防范应对节奏。”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王亚伟介绍,按照气象灾害发生演进及其防范应对进程顺序,递进式气象服务一般分为“趋势提示、灾害提醒、预警发布”三个层级。
结合我国气候类型多样的实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在不同时段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共通性”不强。因地制宜开展递进式气象服务,才能与地方防灾减灾救灾“节奏”高度契合。
2024年,中国气象局印发《递进式气象服务导则(试行)》,指导各级气象部门科学高效开展相关工作,鼓励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
在灾害性天气多发、次生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各地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数字密码”,一次又一次助力防灾减灾救灾赢得“主动权”。2024年7月,依托“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云南芒市和龙陵县在山体滑坡前及时转移37户132人,实现零伤亡。“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即气象部门提前12小时预报强降水落区精细到县,提前6小时和2小时预报强降水落区精细到乡镇;应急防汛部门提前12小时划定防范重点区,提前6小时预置救援力量并组织特殊人群转移,提前2小时组织受威胁人员转移。
兼顾“提前”与“精准”的底气,来自气象科技“硬实力”的支撑。
王亚伟表示,递进式气象服务基于无缝隙预报、精细化预警以及高密度实况等产品而开展。目前,气象部门已建成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综合观测实力达国际先进水平。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达43分钟,台风24小时平均路径预报误差缩小到62公里,全球天气预报水平分辨率精细至12.5公里,可提前8.1天准确预报北半球主要天气形势,智能数字预报系统中国区域产品精细到1公里、逐小时。
“从精密监测的‘智慧大脑’到深入基层的‘神经末梢’,当前,递进式气象服务正以科技之力重构防灾减灾新格局。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叫应’机制和流程逐步健全,2024年累计‘叫应’各级党政领导、防汛等主要应急责任人34万人次,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愈发坚固。”王亚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