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通讯员 朱广平
7月18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获悉,该中心输血医学科文爱清教授团队近日在学术期刊《Blood》(《血液》)在线发表了原创研究论文。该论文首次系统揭示了环状RNA CircFUT8通过调控肌动蛋白骨架重排,促进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的关键机制,为体外血小板制备提供了全新策略。
据了解,血小板输注是临床救治创伤失血、免疫因素等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血小板减少的重要手段,但血小板来源紧缺、保存期短,临床供应面临巨大挑战,体外生成血小板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方案。文爱清教授团队历时7年攻关,首次发现了circFUT8促进血小板前体形成,从而增加血小板的产量。该发现为血小板生成机制提供了新见解,为将来体外工程化血小板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审稿人评价该研究“阐明了血小板生成的全新机制,将为血小板生成领域带来振奋人心的贡献,该工作将来有望惠及临床患者”。《Blood》期刊邀请血小板生成领域权威专家Owen J. T. McCarty撰写述评,指出该研究在血小板生成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据了解,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输血医学科在学科带头人文爱清教授带领下,围绕如何从输血角度解决急性大出血合并凝血障碍的临床棘手问题,开展多项临床和基础研究。牵头制定中国创伤输血专家共识2部,首次提出严重创伤院前血液保障和输注的策略,为提升院前救治能力提供了新手段新方法;建立了基于血栓弹力图TEG和血小板功能的凝血纤溶诊断体系,用于临床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以及创伤凝血病等各类危重症合并复杂凝血障碍患者的诊断治疗,提高了临床救治水平;建立了包括通用全血临床运用、卫星血库及院前输血技术、靶向凝血的输血复苏策略等在内的一套严重创伤精准输血救治体系,填补了院前空白,规范了院内输血关键技术。
文爱清教授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在重庆市乃至全国建立并实践危重症救治输血新技术,破解严重失血性休克患者、不可压迫性出血患者的救治困境,推动创伤急救体系向“血流动力学稳定”与“凝血功能重建”并重的精准时代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