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龙跃梅 通讯员 郑 钰
多年来,科学家不断提出通过植树造林来增加地表森林覆盖面积,提升森林植被和土壤捕获碳的能力,以此缓解气候变化。但未来造林潜力究竟如何?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覃章才教授团队联合多国科学家,首次量化了全球森林恢复过程中地下土壤的固碳能力,并开创性地整合生态、气候和政策三个关键因素,重新定义了造林缓解气候变化的潜力,为未来全球造林行动提供了“路线图”。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上。
为给地球“降温”,全球亟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增强生态系统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森林作为天然的“吸碳器”,是调节气候的“绿色空调”,而植树造林也被认为是极具成本效益的气候解决方案之一。
“然而,当前学界对未来植树造林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存在巨大分歧。争议主要缘于两点:一是,虽然植被固碳能力相对明确,但土壤的碳变化还很难算清;二是,针对全球适合造林的土地面积,不同研究间的估算值相差巨大。”覃章才介绍,同时,各国造林承诺与执行意愿的显著差异长期被忽视。
近年来,覃章才团队通过收集全球稀缺土壤数据,成功开发机器学习模型,可以量化造林土壤碳变化,并利用国际合作,结合已有植被碳估算,研发出了能监测植被和土壤碳变化的“全能检测仪”。
团队还从土地的可持续“供给”和国家的政策“需求”两个维度,重新打造了未来森林恢复的蓝图。
研究指出,全球仍有巨大的造林潜力,有望每年最多吸收50亿吨的二氧化碳。但在综合考虑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国家意愿后,这一潜力会降低到每年15亿吨,造林的实际减排潜力远远低于预期。
“各国的植树造林承诺与土地的潜力存在极大的错位:有土地潜力的国家所做出的承诺相对较少,而承诺较多的国家,尤其是低收入国家,却缺少足够的土地和相关资源来支撑其造林意愿。”覃章才说,希望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全球气候变化合作,各国森林资源的不对称和南北国家的权责失衡等问题提供一定科学参考。
据悉,《科学》杂志的编辑认为,该研究考虑了多种要素,提供了更真实的气候效应评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