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起异构系统“融通桥”,助力AI融入向深向实“新场景”

2025-11-14 13:56:37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1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场景的培育意味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需要更加深入到产业核心环节的创新中,在包括制造业、交通运输等实体领域的核心业务中发挥作用。

“如果说,去年越来越多的客户是愿意对AI进行尝鲜的话,那么今年他们考虑如何真正让AI在企业内部落地,如何协助企业运营发展中的核心业务。”青云科技CEO林源表示,这些AI应用目标和深度的转变,正是对“场景培育”这一国家部署的实践与推动。

剖析痛点,架起“融通桥”

近年来,信息技术架构持续变迁,不少行业的核心业务基于传统的基础架构,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和日益增长的数据处理压力,但是“升级即淘汰”意味着历史系统与AI系统接续的巨大成本。此外,创新技术的迭代往往会带来业务发展的不稳定性,如何顺利过渡、无缝衔接,成为大模型深入业务过程中的又一痛点。

“不管是之前的数字化、上云,还是现在的‘AI+’,在我们经历的每一次技术变革中,技术迭代都是跨越式的,而企业的发展是渐进式的。”林源表示,企业所面对的数智化转型难题,其实跨越式和渐进式之间的错配。

有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以核心业务拥抱AI时面临两难境地,如果丢了过去的积累,新平台又水土不服,那也抓不住未来的机会。

如何让AI+这一颠覆性系统的构建与此前系统能够兼容成为破题关键。“弄清楚行业的普遍痛点,我们希望用技术创新为企业搭建起一座能够从一个IT架构跨越到另一个IT架构的桥梁。”林源说,青云AI Infra 3.0通过内核层确保不同芯片的适配,通过调度层实现通算、超算与智算的整体调度,助力异构系统“融通”。在能力层和开放层,以多样化的能力与服务满足企业差异化需求。“融通桥”在自身能够按需、可进化的基础上,一端连接企业已有IT资产,确保转型中的业务连续性、数据安全性和升级平滑性,另一端接入AI大模型支持下的创新场景。

云上创新,助力企业AI战略

国际专业服务机构毕马威发布的《智能科技:以人工智能驱动数智化转型新蓝图》报告显示,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驱动各行业数智化转型的核心引擎,嵌入式AI将成为核心业务价值驱动要素,但许多科技企业仍缺乏清晰的AI战略、实施计划、技术基础设施和信任框架。为此,报告提出5条建议,其中包括利用云基座与大模型重塑服务、构建弹性云基座实现数据资产化等。

“在生物制药行业,我们和合作企业一起研究如何尽快使用上专业的制药类AI模型。”青云科技副总裁沈鸥介绍,利用AI Infra 3.0架构中成熟的模型服务能力对接专业大模型,通过模型和推理引擎分离架构来选择最适配的推理引擎,可及时解决对接集成,让医疗AI分析能力快速实现。

在软件服务领域,应用软件开发商需要为各行业客户提供AI+的应用产品升级版本,每个产品团队都有自己的AI应用开发需求、应用的连续测试需求,因此需要一个平台能覆盖从模型推理、模型算力分配调度、AI算法开发、云原生应用开发、应用运行测试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沈鸥表示,借助青云AI Infra 3.0,多个团队、多个开发任务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完成开发,加速了他们为客户升级改造的速度,每个团队还可按需申请资源、按使用量计算开发成本,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

青云AI Infra 3.0依托统一架构平台为AI创新场景的“种子”萌发提供土壤。当前,高校可通过建立智算平台为学生提供GPU算力、模型推理服务,并逐步过渡到“超算+智算”的统一服务,助力AI教育和人才培养。利用青云成熟的算力运营能力,高校智算中心可实现按需分配、按需计量计价,解决了算力多样性部署、交付和使用的难题。

不久前,国际咨询机构Gartner发布了2026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显示,由于AI呈现出从技术工具向业务核心全面渗透的态势,算力底座走向混合调度被认为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高效整合CPU、GPU、神经系统计算等算力,助力企业统筹复杂工作负载,将释放更大的效率与创新能力,助力更多AI场景从蓝图走向现实。”沈鸥说。

责任编辑:聂慧敏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