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国工程立“标尺”——记中国水电四局勘测设计研究院团队

2025-11-14 16:44:54 来源: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添福

前不久,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发布了“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名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榜。

这份荣誉背后,凝结了无数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水电四局”)勘测设计研究院团队便是其中的中坚力量。他们以67载的坚守与创新,扛起“精度守护者”的重任,为大国工程立起“标尺”。

把“毫厘之差”降到最低

在中国水电四局勘测设计研究院的展柜中,一本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油印教材引人注目,其牛皮纸封面已磨出毛边。

“上世纪60年代,国家水利水电建设领域人才匮乏,团队早期技术骨干就自发办夜校培养人才。”中国水电四局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团队带头人乔世雄说,“夜校没有现成的教材,老专家们就白天跑工地测数据,晚上在煤油灯下编教材。”

这本珍贵的教材旁放着一台老式卡西欧计算器。1994年,刚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毕业的乔世雄进入测量队,使用的第一个“高端”设备就是这台计算器。

“那时,计算机还不普及,复杂的测绘数据全靠这台计算器处理。”乔世雄说。后来,团队引入计算机,为了掌握编程技巧,他把说明书翻得卷了边,白天跟着老师傅跑现场学实操,晚上就在办公室对着计算机反复调试代码程序。

这种攻坚克难的精神,成为团队最鲜明的标签。从龙羊峡水电站到南水北调工程,从京沪高铁到宝兰客运专线……他们参与了200多个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数十个国家重点交通基础设施的测绘工作,严格把控每个建设细节。

最让乔世雄难忘的,莫过于白鹤滩水电站的测绘任务。白鹤滩水电站拥有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每台机组的转子直径超过16米,重量达2100吨。

“零点几毫米的误差,都能导致机组安装失败,甚至造成质量事故。”乔世雄说。

为了达到高精度要求,团队成员在40摄氏度的厂房里连续奋战了2个多月。他们每天背着数十斤重的测量仪器往返于各个测量点,反复校准数据,最终建成机组安装专用控制网,将测量误差控制在0.2毫米以内。

这份对精度的极致追求也守护着飞驰的高铁。在宝兰客运专线的建设过程中,团队承担了关键路段的轨面精调工作。“高铁以350公里的时速运行,乘客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主要取决于轨面的平顺性。”时任该项目负责人、团队成员宋胜登说。

为了完成任务,团队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实时动态监测”技术,沿线布设了200多个控制点。冬季的西北高原寒风刺骨,仪器显示屏常常结上冰霜,大家哈气暖化屏幕,用冻得通红的手操作设备。正是这份坚守,让宝兰客运专线的轨面平顺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西北高铁网络中的标杆工程。

“没有极致的精度,就没有大国工程的质量。”乔世雄说,“我们的工作就是把‘毫厘之差’降到最低,用最精准的数据为工程保驾护航。”

用先进技术赋能测绘

乔世雄至今记得自己刚参加工作时,老师傅们展示的绝活。在一处悬崖边的测量作业中,由于地势陡峭,年轻的工程师无法完成测绘。而带队的老工程师伸出右臂,拇指竖起,眼睛眯成一条线,对着悬崖方向瞄了几眼说:“开口线就在那里,误差不会超过半米。”后经测量验证,结果与老工程师的判断完全一致。

随着现代工程发展,传统测绘手段的局限性逐渐凸显。这支团队站在技术创新的前沿,用科技赋能测绘工作。

1976年的龙羊峡水电站建设工程,成为团队技术创新的起点。当时,水电站的高边坡测绘是世界性难题。团队经过研究,大胆引入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为了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团队成员在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中,每天背着几十斤重的摄影设备往返于边坡上下。经过连续一个月的数据采集,他们终于实现了高边坡地形的精准测绘。

上世纪80年代,在福建水口水电站建设期间,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虽已经普及,但数据处理仍依赖人工,效率低下。团队的技术人员迎难而上,编写计算机程序,使影像处理、数据计算等工作实现半自动化处理。“那时的计算机运算速度远不如现在,处理少量数据就需要几个小时。”当时参与项目的团队老工程师荣燮阳说,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团队成员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调试程序,最终开发出一套完整的半自动化数据处理系统。

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设中,团队的技术实力得到展现。“三峡工程规模宏大,参与建设单位众多,如果测量基准不统一,工程衔接肯定会出问题。”乔世雄说,团队负责建设三峡工程统一测量基准。为了确保基准的精准性,技术人员背着沉重的测量仪器,在高山峡谷徒步数十公里布设控制点。他们用整整半年时间,完成了200多个控制点的布设与测量工作。

为年轻人搭建成长阶梯

团队中有位十分清瘦的“铁娘子”,她就是李开华。

2013年,刚加入团队的李开华,主动请缨奔赴正在建设中的白鹤滩水电站。“我学的是测绘专业,白鹤滩水电站是世界上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站之一,这里有最广阔的舞台。”她说。

初到工地,艰苦的环境给了李开华一个下马威。金沙江峡谷夏季闷热潮湿,气温常超过40摄氏度;冬季寒风刺骨,洗脸水放在室外很快就结上冰。

比环境更具挑战的是繁重的工作。“白鹤滩的测绘工作精度要求极高,而且工期紧张。”李开华说,刚到工地时,她看到同事白天顶着烈日背着沉重的仪器走在陡峭的山坡上,晚上还要在办公室加班加点计算数据,常忙到凌晨才能休息。

“那时我就想,能不能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工作效率,让大家少受点苦。”这个想法在李开华心中扎下了根。

随后,李开华主动向团队负责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获得支持。负责人送她到武汉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业务培训,重点学习编程与数字化建模技术。

培训期间,李开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技术钻研上。回到工地后,她立刻将所学技术运用到工作中。此后10年,她结合专业知识编写程序,开发出大坝体型放样程序、边坡变形监测App等实用工具。

以前,大坝体型放样需人工查阅大量图表,计算过程繁琐且容易出错,确定一个放样点往往要半个小时。而使用李开华开发的程序后,只需输入基本参数,几秒钟就能得出精准结果,准确率达到100%。

李开华的成长,离不开团队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多年来,团队通过导师带徒、开展技能竞赛等方式,为年轻人搭建成长阶梯。李开华介绍,技能竞赛为大家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激发创新活力。

如今,老一辈的坚守与智慧,新一代的创新与活力,在这支团队中交融共生,让“精度守护者”的精神薪火相传,为更多大国工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责任编辑:许茜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