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通讯员 张蕾 王佳文
11月13日,在杭州 220 千伏彩虹变电站内,一台84毫米高、234毫米宽的六足内检机器人,钻入内径为300毫米的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GIS)副母气室——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在年度秋检中应用自主研发的智能设备开展电网核心设备精准体检的场景。
作为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核心枢纽,GIS设备因内部结构复杂、密闭性强,其内部缺陷预警一直是行业难题。传统检测模式下,检修人员需逐段打开狭窄气室,仅凭手电照明和手持内窥镜排查,不仅单次全面检测耗时数小时,还常因视野盲区遗漏金属碎屑、细微灰尘等隐患——这些肉眼难辨的缺陷一旦累积,可能引发设备绝缘击穿,直接影响供电可靠性。

“密闭空间作业还存在窒息等安全风险,检修效率与安全保障难以兼顾。”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变电检修中心内检机器人研究人员洪涵韬解释道。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六足内检机器人,凭借紧凑的机身可轻松适配不同规格的GIS管道,六足行走结构能灵活应对内部复杂环境,自主深入母线筒完成巡检,搭载的高清摄像与智能传感模块可实时回传360度无死角影像,连支撑件底部、管道三角区等隐蔽部位都能清晰呈现,助力精准研判细微缺陷。

截至目前,杭州GIS变电站占比已超50%,且近年新投运变电站均采用全系GIS设备。此次彩虹变电站25米长的GIS管道检测,仅用30分钟便完成全面“体检”,工作效率较传统的人工检测提升数倍,且全程无需大规模拆解设备,实现无损检测。
洪涵韬表示,该机器人可适配不同电压等级、不同规格的GIS设备,既能降低检修成本、缩短停电时长,又能规避人工安全风险,为电网检修从“人工主导”向“智能赋能”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有望在全国电力系统中广泛应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