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饶:科技特派员扎根乡村摘“幸福果”种“致富苗”

2022-11-08 18:58:11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魏依晨 潘自创 蔡文逸

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通讯员 潘自创 蔡文逸

“困扰许久的种植密度、葛苗修剪、病虫害防治等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还建立了葛产业标准化体系。”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迦南地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感慨地说,江西省红壤研究所何绍浪助理研究员多次走访就葛种植、加工技术与产品延伸发展前景等方式展开技术指导与交流,如今,基地葛产品呈现出品质高、市场接受程度高、价格高、效益高的“四高”现象。

在上饶,像何绍浪这样的科技特派员还有很多。他们走村入户,俯下身子,躬耕田野,用科技“牵手”农业,把致富的种子撒在了上饶这片广袤沃土上。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今年以来,上饶市科技局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发挥市本级29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和服务对接上饶的24个农业科技特派团的全省145名农业科技特派员作用,激发了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的活力,走出了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上饶实践”。

一粒种子跨越山海

今年春播期,一份20亩地的鲜食玉米种子从海南三亚邮寄到了横峰县龙门畈乡洋叶村。

这份种子由横峰水稻团寄来,团队专家还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教授了种植技术要点。今年年初,横峰水稻团开始组建团队,提早谋划,针对横峰县水稻制种产业、龙门畈乡洋叶村“一村一品”等项目,分别与龙门乡党委、江西兴安种业有限公司、横峰县益农合作社等对接协商,量身定制了工作目标和方案。

眼下,江西兴安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天下禾育种研究所所长何强生和团队成员正在为远行三亚做准备。江西兴安种业有限公司位于三亚市的海棠区龙楼村有76亩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每年11月份,何强生和他的团队成员便要离开上饶,赶赴海南三亚南繁育种基地,在那里开始育种试验,直到来年的四五月份完成收割,再把种子材料运回上饶继续播种培育,等到金秋收割,他们又会回到海南,如此往返反复,直到种子状态稳定。

在何强生的带领下,江西兴安种业有限公司已通过各类国审、赣审优质、高效新品种40余种,其中,与宁波农科院合作选育的籼粳杂交甬优1538等系列品种成为江西省“籼改粳”主推品种。甬优1538大面积推广种植,发挥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益。2017年甬优1538平均亩产974.5公斤,创江西省粮食单产历史最高纪录;2021年甬优1538作二晚种植,再破省晚稻单产纪录,亩产899.82公斤,该系列推广面积达210余万亩,年增产粮食3亿公斤以上。

江西兴安种业有限公司的有益探索印证了粮食生产的出路在科技。今年以来,上饶市24个科技特派团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产业市场规律对全年科技服务工作进行细致安排,绘制出详细的科技服务“时间表”“路线图”。同时,建立科技特派员QQ群、微信工作群,通过视频,科技人员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发挥作用,连线对群众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一次牵手延续十年

“黄工,今年天气比较干旱,我担心柚子的枝干和果实被灼伤,产量受到影响怎么办?”秋日暖阳下,正在查看果树长势的马家柚种植大户朱新荣,拨通了广丰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黄昌新的电话。当天下午,黄昌新便驱车来到了广丰区大南镇茭塘村马家柚种植基地,在仔细检查果树后,黄昌新给出了每半个月用水溶农肥喷湿根部和土壤的解决办法。

马家柚是广丰区首位富民产业,全市马家柚种植总面积也已突破40万亩,拥有百亩以上基地400余个,千亩以上基地40余个,带动农户5万余户。黄昌新从2004年起研究马家柚种植,自担任省级科技特派员以来,他致力于围绕马家柚提质增产增效、新品种选育和推广、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科技服务,全力以赴向科技要效益,提升马家柚品质。此时,2022年广丰马家柚即将采摘上市,成为该市农民稳步增收有效途径。其中,广丰马家柚成为了上饶市主推发展的优质特色农产品之一。

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科技创新如何赋能?“主动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做靓‘科技+乡村振兴’文章。”上饶市科技局局长王忠毅说,用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就是要让一项项新技术在田间开花结果,让一个个科技示范基地瓜果飘香,让一位位农民在希望田野上拥有满满的收获感。

上饶师范学院的教授徐兵,另一个身份是上饶市的“科技特派员”。徐兵参与编制了国家级科技成果《油茶皂素质量要求》国家标准(GB/T 41549-2022),对提高我国油茶籽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水平、提升油茶皂素的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了企业与科技特派员“双向奔赴”。

为积极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建设,做靓“科技+乡村振兴”文章,今年以来,上饶市科技局加大科技人才下沉力度,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全面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用“活跃的创造”赋能乡村振兴。深入田间地头,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截至目前,该市科技特派员围绕蔬菜、茶叶、畜禽等产业开展科技下乡60多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40余项,解决技术难题10个,完成国家级科技成果1项。

一片竹林富裕百姓

“一亩雷竹十亩粮,两亩雷竹上学堂,三亩雷竹娶婆娘,四亩雷竹住新房,五亩雷竹奔小康。”这是素有“中国雷竹之乡”弋阳县的一句顺口溜,这句顺口溜是当地发展雷竹产业的真实写照。

但由于雷竹出笋较早,群众争相种植雷竹,使得过量施肥、覆盖物清理不及时等情况较为严重,极易产生竹林退化现象,导致竹笋产量和质量参差不齐、产品供应不稳定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和产业发展。今年以来,由江西省林业科学院长期从事竹业研究与推广相关科技人员组成的弋阳县竹业科技特派团先后12次赴弋阳实地指导雷竹、毛竹及方竹等生产,并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足迹遍布葛溪乡、圭峰镇、港口镇等地,发放技术资料500余份,培训林农300余人次,提供了科技支撑。

“我们正为上饶市龟峰农业产业园一期工程‘特色雷竹产业园’规划建设提供支持,致力于将弋阳打造为集雷竹生产、加工、旅游为一体的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弋阳县竹业科技特派团团长王海霞介绍。

王海霞是江西省林业科学院竹类所副所长、竹类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她带领着团队与科技推广服务有机融合,积极开展毛竹冬笋、雷竹笋高产培育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并通过举办笋用竹技术培训班、录制《雷竹覆盖技术》等生产技术教学视频等,有效普及了笋用林立竹结构调整、养分调节、林地覆盖等高效培育技术。

今年以来,上饶市科技局号召全市科技特派员深入涉农企业、合作社实施联点帮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搭建起科技特派员与“田专家”“土秀才”互学互鉴平台,累计服务行政村150余个、农业企业和合作社30多家,引进新品种20多个,推广新技术10余项,开展技能技术培训4场,直接培训技能型农民达200余人,辐射带动1000余人,受益受援农户、合作社累计增收近1000万元。

(图由上饶市科技局提供)

责任编辑: 李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