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履职记丨高德荣代表:当好农科人员和农民的“代言人”

2023-03-01 00:46:17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过国忠 柳鑫

科技日报记者 过国忠 实习生 柳鑫

二月的苏中大地一片绿色。小麦种植在春天最易受“倒春寒”和渍害影响,因此近期也是农业科技人员最忙碌的季节。

2月23日,在插满标牌的200亩试验田里,科技日报记者见到了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专家委员、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重点实验室主任高德荣。他正在逐一查看地里小麦的生长状况。

“良种是提高小麦单产的关键。一个真正能够大面积推广的新品种,必须要看其在不同地点、不同生长环境下的抗性和产量表现。选育耐晚播高产新品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高德荣说。

在扬麦25示范田边,高德荣告诉记者,这是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迟播的问题选育出的新品种,从多年生产表现看,扬麦25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好的优势,尤其是在生产上表现出分蘖能力强、成穗数多、产量高、耐迟播等特点。

记者了解到,2022年在射阳新洋农场试验田,扬麦25现场测产亩穗数达39万,亩产达688.5公斤;在新洋农场5000亩连片示范区,扬麦25平均亩产超620公斤。该产量比目前江苏小麦亩均产量提高50%以上。

仅用3年,扬麦25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累计推广1000万亩以上,其中江苏年推广面积超250万亩,已成为江苏淮南麦区第二大品种,也是目前长江中下游推广速度最快的品种,并入选“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

成果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参加工作30多年来,凭借着严谨的科研精神和责任担当,高德荣带领团队已选育扬麦系列品种48个,其中包括攻克了世界性难题的抗赤霉病扬麦33。

近5年来,高德荣团队创新协同推广模式,不仅与相关企业签订了生产订单,还与扬州大学、扬州职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共建示范推广基地,应用北斗导航智能化数字化装备集成技术种植,形成绿色化、标准化、数字化生产体系,提高粮食生产的作业水平和效率。

在高德荣看来,尽管我国每年通过审定的品种有3600多个,但绝大多数品种仍采取传统育种技术,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同时种业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也亟待加强。

“牢牢守护国家粮食安全,良种是关键。”高德荣表示,要通过完善协同创新联合体,解决生物技术育种的堵点;要通过完善种子监督体系、严厉打击假冒套牌等举措,切实保护优质新品种,保障科研单位和种业公司利益,避免“损农伤农”事件的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高德荣也经常带着团队深入农业科研单位、育种基地、种田大户家里、食品加工企业进行调研,摸现状、查问题、听意见……今年他将把农业科研人员的呼声和建议带到全国两会上,以期推动我国种业有序健康发展,更好地保障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当上代表,既感到光荣,也有了责任。”高德荣说,“我将尽心尽职,当好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群众的‘代言人’!”

记者手记

“种业安全已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让中国的饭碗端得更牢”。这是记者听到高德荣最常挂在嘴边的话。记者认识高德荣多年,30多年来,他一直在用行动践行“扎根一线搞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

“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育什么,国家需要什么就钻研什么”是他和团队定下的目标。在这群农业科研人员的身上,记者看到的是他们围绕小麦产业关键问题,不断攻坚克难,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感受到的是以振兴民族种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的责任担当。

也许你并不了解,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弱筋品质改良和耐迟播育种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意味着什么,但你可以通过累计推广超4亿亩这一数字,体会到高德荣主持和参与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的强大影响力。

“当前极端气候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病虫害暴发、肥药过量使用等,都给粮食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和挑战。”高德荣表示,作为农业科研领域的代表,既要勇挑重担,更要深入农业科研单位、生产基地调研,了解农科人员和农民对品种的意见和新需求,为加快建立完善现代育种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建言献策。

责任编辑: 马树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