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与法国国际科技合作不断落地转化

2024-05-09 22:39:45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邸金 颉满斌

邸金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近日,中法双方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并就航天航空、民用核能、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人工智能等全球性问题密切沟通,共同擘画中法科技合作美好前景。

近年来,甘肃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立足省情,积极组织和参与中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各类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为中法在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发展注入发展动能。

攀登顶峰,拓展原子核版图

原子核是由核力将质子和中子聚合在一起形成的量子多体系统。理论预言存在大约8000种核素(原子核),历经百余年,迄今实验上仅鉴别了约3400种。为了揭示核力的本质和理解宇宙中化学元素的来源,寻找新核素并精确测量其性质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还未成功开展中重质量区N≈Z直接质子放射性新核素的实验研究,通过与法国国际顶尖机构的联合科研攻关,为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和即将建成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上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机遇。”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青年研究员吕冰锋介绍。

吕冰锋表示,寻找原子核存在的极限是核物理领域的前沿研究之一,国际竞争非常激烈。为填补我国重质量区直接质子放射性核素实验研究空白,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与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的IJCLab核物理研究基地联合开展“稀土区N≈Z直接质子放射性新核素的研究”。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是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重离子科学与技术和加速器驱动核能技术研究基地,取得了以新核素合成、原子核质量精确测量为代表的一批重要基础研究成果。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是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2023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第15位,欧洲大陆第一,拥有多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双方多年的深入合作下,研究成果不断落地。目前,双方共同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

想方设“法” 探究敦煌“色彩”

敦煌莫高窟,如明珠般高悬西北,穿越古今,熠熠生辉。去过莫高窟的人,无不对其壁画的精美绝伦叹为观止。

然而,这一人类文明瑰宝历经千年风雨,如何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是全人类的共同课题。

“从遥远历史走来的灿烂文化,一定要用数字化的方式才能更加透彻地展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近日,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原子分子物理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传来喜讯,通过与法国遗产科学基金会联合开展“面向敦煌壁画保护的机器学习赋能—原位多谱学诊断方法研究”项目,甘肃利用法国先进的原位检测和诊断方法,一套针对莫高窟壁画的原位、无损、多谱学探测和诊断方法将有望建立。  

“当前,多谱学技术的原位、无损传感和机器学习的数据融合、信息挖掘和处理,为壁画病害的监测和诊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据项目负责人孙对兄副教授介绍,西北师范大学和敦煌研究院已开展了长期的壁画原位光谱分析研究,法方则拥有在文物保护及分析领域国际领先的实验室,并有开发便携式原位分析多种光谱联合分析设备的经验。“这为项目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合作基础。”孙对兄表示。

目前,西北师范大学、敦煌研究院与法方人员已深入开展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激光诱导荧光(LIF)、激光拉曼光谱(Raman)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多谱学联用的检测分析技术研究,并进行多谱学数据融合处理方法研究。“可精准获取壁画层颜料层的胶结材料、颜料组成、颜料层厚度、盐害类型等多维度信息,为壁画保护和修复提供核心技术和科学数据。”孙对兄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