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得好不好?AI成了“评分教师”

2024-06-05 13:25:09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延斌 张淑芬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张淑芬

“走在绿树林立的山间小路上,叽叽喳喳的小鸟为你歌唱,甜甜的空气让你迷恋。巨龙般的盘山小路高低错落,蔓延曲折……”三年级小学生刘俊驰提交作文之后,作文大模型不一会儿便给出了“写得很好,但还需更多情感”的评价。

这是6月5日,记者在齐鲁师范学院经历的一场别开生面的作文批改课。上述大模型全名为“齐鲁师范作文大模型”(以下简称大模型),针对每一篇作文,它给出“作文总评、结构点评、作文润色”三步方案。

AI当作文老师,水平怎么样?从教16年的齐鲁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语文教师于冬燕如此评价:“比我们的评价更精准、更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和水平堪比一名优秀语文教师!”

实际上,作文大模型只是齐鲁师范学院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以下简称齐鲁师范学院AI教研院)科研团队展示的一个场景。他们构建的AI赋能教师全场景,涵盖了课程研发、教学准备、教学执行、学生评价、专业成长、行政工作等多个层面。

冰冷的AI模型改出了充满情感的作文

“您好,我是齐鲁师范作文大模型”,这是该大模型的开屏问候语。记者将刘俊驰的作文《我爱我的家乡》输入,大约半分钟之后,大模型给出评语:你的作文用词生动,形象,写得很好!但是作文对家乡的情感表达较少,建议你在描述景色的同时,加入更多情感表达!同时,大模型还以刘俊驰的作文为底本,做了不少调整,生成了范文:漫步在绿树成荫的山间小路上,小鸟在欢快歌唱,清新的空气,让我沉醉其中……

对每一位语文教师来说,修改作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费时费力。在于冬燕看来,修改一篇作文起码需要5分钟,按照每个班级50位学生计算,一共需要250分钟,即四个多小时。

“改得快,没什么;改得好,才是真优秀。”多次体验之后,于冬燕对该大模型的评价是:“精准,切合实际,点赞!”这扭转了她以前的偏见。于冬燕坦陈,自己之前对AI“修改”作文一直抱有怀疑态度,冰冷的模型能修改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吗?

这次实践,让于冬燕印象深刻:人工智能作文模型不仅不冰冷,反而“符合学生现有知识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保有学生个性,不会千篇一律”。

齐鲁师范学院AI教研院院长刘斌教授告诉记者,我们利用了数百万篇学生写作、数十万道作文题目及数万份写作教材数据进行模型训练,确保了作文模型的准确性和题材的广泛性。遴选了国内优秀语文教研团队,定制了作文评价及批改的标准,遴选了数百名作文数据标注员进行精心标注,确保了模型训练数据的高质量和准确性。

为何构建作文大模型?来自齐鲁师范AI教研院的李成飞老师表示,作文主观性强,在考试中占比较大,历来困扰着学生家长。一方面,家长对辅导孩子作文非常头疼,不会辅导,无从下手;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批改工作,往往泛泛而改,评语套话居多,同质化严重,学生个性难以被充分发掘。

批改作文,只是AI赋能教师全场景中的一个代表。

教学质量好不好,AI可以“说了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代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的这句诗如何入脑入心?

李成飞将这句诗输入到大模型中,十几秒之后,包含着“群山上的明月,窗户下的床,月光打在地面上”等诸多要素的唯美图片展现出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托AI技术,可根据古诗内容,给出符合孩子接受水平的图画或动画场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意境。”李成飞说。

对语文教师来说,大模型带来的好处不仅于此。李成飞举例,在课程研发层面,如果输入相关课程需求,教学PPT、教案可实现一键式自动生成,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精准、高效服务;教学执行层面,AI可根据课堂实时教学情况,对教师教学方法、课堂互动、学生出勤、问题设计等方面实行动态式分析,并形成综合评价反馈结果。

教师评价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认为,从当前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科学的基础教育评价观念尚未普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科学,评价的方式方法还不够有效。而人工智能为教师评价提供了一个手段。

在教学环节,教师到教室上课,首先,可通过AI模型精准掌握学生出勤情况;教师在课堂中上课,AI模型可实时采集教师授课的语音转化成文字,并通过后台进行综合性分析、评价;同时,AI模型将整堂课进行的过程记录下来,聚焦教案设计、教学方法、PPT展示效果、师生互动、课堂氛围等重点情况,进行动态式分析。最后,AI将所有分析数据综合起来,形成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精准“画像”。

据了解,齐鲁师范学院获批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齐鲁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林松柏介绍,通过AI理解、结构化、建模和推理等手段,我们发现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和个体差异,挖掘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和问题,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指导和优化意见,以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育评价现代化,找到了新时代新科技视域下的教育范式,让高校教师真正成为站在中小学教师身边的人,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 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