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 龙奋杰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这为河北做好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河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河北科技系统积极适应新使命,着力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立柱架梁,塑造科技改革新格局。科技改革,制度先行。河北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顶层设计:一手抓体制改革,组建省委科技委员会,出台科技政策统筹、重大科技专项管理等基础性规程,加强对全省科技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筹协调,构建科技创新“一盘棋”格局;一手抓机制创新,建立科技计划统筹协调、技术转移体系等工作机制,搭建起科技改革基本架构。聚焦基础研究强化、技术创新提升、京津成果在冀转化、科研诚信体系完善等方面,出台系列配套政策,通过机制创新、举措创新、路径创新,让河北科技改革的“四梁八柱”愈加稳固。
聚力培元,激发企业创新新势能。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河北精准施策为企业创新赋能提速:优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直达快享服务机制,实施研发项目事前鉴定试点,培育专业化机构入企辅导,受益企业数量从2021年的1.1万户跃升至2024年的2.4万户。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吸引省内外高校院所抱团攻关。328支科技特派团扎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技术指导到金融赋能、品牌建设,提供全链条服务。“十四五”期间,河北省属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近3年平均增幅居全国第二;中船(邯郸)派瑞特种气体股份有限公司、中航上大高温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首钢智新电磁材料(迁安)股份有限公司、京西智行张家口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登上全球独角兽榜单。
协同创新,构建成果转化新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是打通创新与产业“任督二脉”的关键。河北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为重要抓手,着力提升科技成果区域转化效率和比重:前端设好“验证岗”,概念验证基金采用“京津冀合作、省市联动、校地协同”新模式,为早期项目开展技术和商业可行性验证,打通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中端搭好“场景台”,打造“政府部门+科技企业+研发机构+金融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场景生态圈,以场景驱动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共发布创新应用场景758项,促成签约235项,吸引众多高成长性企业“筑巢”河北。后端架好“流动桥”,深化与京津技术市场协同,推动三地技术交易数据互联互通、技术经理人资质互认共享。“十四五”以来,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800亿元,2024年吸纳北京技术成交额跃居全国首位,协同创新的乘数效应持续释放。
投贷联动,探索科技金融融合新路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金融支持是推动其前行的“燃料”。河北积极推动科技金融良性循环:省科技投资引导基金发挥“四两拨千斤”效应,围绕省八大产业、各市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设立子基金38只,以18.42亿元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近200亿元,15家被投企业成功上市。为让金融资本敢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推出最高40%的让利政策,将基金投资收益向子基金管理机构和其他社会出资人让利,传递支持原始创新的决心。试行“众筹科研”模式,构建“共投、共研、共担、共赢”的市场化研发新机制,降低企业研发风险和成本压力。“科技成果转化贷”“科技人才企业贷”等特色信贷产品解融资燃眉之急,全国首单科技投资研发转化损失保险打破了由企业花钱买保险的传统路径,为企业创新撑起“保护伞”。
松绑赋权,释放科技人才新活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解放人才就是解放生产力。河北多措并举激励科研人员潜心攻关:17个驻冀院士团队、40个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D类)获连续5年稳定支持,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专注“磨剑”。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在基础研究等领域试点“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让管理更贴近科研规律。深化科技成果赋权改革,10家试点高校院所加大激励力度,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吕建华团队专利技术完成亿元级授权许可,科研人员创新潜能被有效激发。打造外籍人才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让他们更安心更便捷来冀创新创业,为河北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外援”力量。
“十五五”征程即将开启,河北科技体制改革正朝着更深层次攻坚。河北将继续高举改革火炬,加强全省科技力量统筹,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助推新质生产力跑出加速度,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