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处暑!吃鸭送暑,全球仅此一件的“鸭子”你见过吗

2025-08-23 08:47:3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作者: 李梦一 杨凯

今天处暑,老祖宗早有讲究:“处暑送鸭,无病各家”。鸭肉性温解秋燥,是节气里的舌尖智慧。

鸭子是餐桌上的常客,以鸭为造型的文物在博物馆中也并不鲜见。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过陶鸭,湖南出土过商代鸭形铜尊,汉代以后,鸭形文物的材质更加多样,如青瓷鸭形砚滴、铜鸭熏炉等。但在辽宁省博物馆里,还藏着一只更特别的“鸭”——那就是全球仅此一件的鸭形玻璃注。

这件鸭形玻璃注出自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通体淡绿,极为精妙的是,工匠用玻璃条在背上黏贴出了雏鸭般的三角形翅膀。

不同于我国古代传统的“铸造成型”,这件玻璃不用模具,由工匠吹制。成型后,工匠从炉中挑出玻璃料拉成细条,趁没凉透前缠绕在器身上作为装饰。翅膀和双足更是讲究,需要在玻璃还热时快速黏上去,这手艺可相当考验人。

更有意思的是,这件鸭形器还是有“小脾气”的。它空着的时候是站不稳的,只有肚子装一半水,才能稳稳立住。这并非制造缺陷,而是一项精巧的功能性考量,蕴藏着巧妙的力学设计。

不过这件鸭形器的用处成谜。专家们猜测了三种可能,有人认为它是一个“欹器”,被古人放置在身边,提醒自己谦虚不自满;有人认为它是一个计时器,按沙子流量来计算时间;还有人认为它是用来盛放香油或类似液体的器具,因为在意大利、阿富汗也发现过类似的鸟形、鱼形玻璃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玻璃器多是珍贵的舶来品,收藏玻璃器是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冯素弗墓出土文物中有5件玻璃器——鸭形器、碗、杯、钵和1件残器,是中国出土的年代较早、数量最多的一批玻璃器。

这件鸭形玻璃器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用电子探针检测后,发现它的成分是钠钙玻璃,跟本土常见的铅钡玻璃不一样,是罗马玻璃种,大概率来自罗马帝国东北行省。

想想看,千年前它沿着草原丝绸之路,从遥远的古罗马一路向东来到北燕,成为了北燕重臣的心头好。即使身故后也要带进墓中,放置在自己身旁。也正因如此,我们今天才能透过这个小物件,一窥千年前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原图提供:辽宁省博物馆

设计:杨凯

记者:李梦一

学术支持:辽宁省博物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学会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