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景阳 魏依晨
2023年,内蒙古全区草种繁育基地面积达26.5万亩,年制种能力突破500万公斤,人工饲草种植2172万亩,各类饲草产量达7543万吨,草产业链产值达802.1亿元,产量、产值均居全国首位……
这一组组数据,是内蒙古全面加快三北六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工作,推动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生动写照。
故事从一颗种子讲起。
近日,记者随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内蒙古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走进蒙草集团种业中心,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羊草、紫花苜蓿等重要草种的登记、筛选、收集工作。
“我们按照逐一登记、种子清选、脱水干燥、种子检测、密封包装、种子入库及定位、种子监测等工作环节,根据利用目的和保存期,将采集来的种质资源存放到常温库、中期库和长期库保存,为内蒙古生态建设提供种质资源保障。”蒙草种质资源及检化验中心负责人郑丽娜说。
据介绍,作为蒙草种质资源库核心库的长期库,肩负着种业战略资源长期保存的重任,入库后的种子,每隔5—10年,都要进行芽率监测,芽率降低的种子需要及时繁殖更新再保存。通过这样科学的种子保存方法,可以让大部分物种的种子保存几十年到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目前,“蒙草”已建成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特色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小草诺亚方舟),植物种质资源2200种、6万份,标本15万份,土壤150万份在这里收存,保障内蒙古生态修复、草畜产业有种可用、有种适用、有种保障。
(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