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张景阳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随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内蒙古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最西端,面积27万平方公里,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以上,境内分布的三大沙漠总面积达9.47万平方公里,占当地国土面积的35.07%,占内蒙古自治区沙漠总面积的83.04%。
为有效遏制沙漠蔓延,2月28日,阿拉善盟启动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合龙攻坚战,利用4个多月的时间补齐1856公里防沙阻沙带的最后“缺口”,进一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这一历史性逆转的背后,是无数治沙人的无私奉献与锲而不舍。他们在这片极度干旱、治沙难度极大的土地上,经过45年的不懈奋斗,用双手“抢”出了近1亿亩的绿色空间。
通过“以路治沙”“光伏治沙”“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阿拉善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草方格固沙、节水灌溉造林、飞播造林种草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治沙效率和质量,沙产业发展也为治沙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记者了解到,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防沙治沙区,随着最后一个草方格铺设完成,一条全长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带实现全线闭合,标志着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合龙工作完成。
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纵横交错的草方格犹如排列整齐的“魔方”,将一个个沙丘分割、锁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