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陈瑜 何亮
提及福建霞浦,很多人会想到美不胜收的海景,还有美味的海鲜,这里有1000多种的海鲜,被誉为“千鲜之城”。
8月22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霞浦,印象深刻的是路旁广告牌上的几行广告词:中国南方海参之乡、中国紫菜之乡、中国海带之乡。
霞浦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郑进顺告诉记者,仅以海参为例,该县2024年海参产量达7.1万吨,产值突破60亿元。霞浦用不到全国1%的海域面积,占据福建省90%、全国30%市场份额,已成为我国“北参南养”的主产区、拉缸盐海参集散中心和南方最大的仿刺参交易中心。20多年间,霞浦凭借一根参撬动近百亿产业链,已形成了集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成为近年来新崛起的“蓝色引擎”,形成“南方海参看福建,福建海参看霞浦”的产业格局。
更让人称奇的是,20多年前,霞浦虽然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县份,但并不产海参。2003年11月,霞浦县首次从山东长岛引进海参小苗,半年后试验结果显示,海参平均成活率达86%,打破“南方无法养殖海参”的历史。
随着“北参南养”模式的推广,开始有养殖户从北方购入已养殖1.5—3年的大规格海参苗,利用霞浦冬季温暖海域进行吊笼养殖,这种“南北接力”的养殖模式,大大缩短了海参养殖周期,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在海参养殖中,霞浦渔民打破了传统养殖方式。2024年,霞浦县在外海海域开展的“鲍参混养”获得成功,这在全国尚属首创。这种养殖模式在不增加鲍鱼养殖成本、不减少鲍鱼产量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现有海参养殖模式,大大降低病害发生。鲍鱼和海参宝宝同处一“室”,和谐共生,实现了双赢。
在解决养殖模式问题后,霞浦将目光投向产业链上游——破解“种苗卡脖子”困境。原因是霞浦海参产量虽高,但此前苗种全部要从北方引进。
2022年,依托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海参创新团队等科研院所力量,霞浦启动海参苗种本土化试验。2023年“福参1号”秋苗顺利通过验收,实现“南方海参秋季规模化苗种繁育”,填补了中国南方地区仿刺参育种和育苗的空白。
2025年,在霞浦县北壁乡的海参育苗基地,本土种参成功产下2亿粒海参卵。这意味着福建省首次实现海参苗种本土化、规模化繁育,标志着南方海参种业从依赖北方引种转向自主可控,为霞浦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育好苗,也要养好参。近年来,霞浦以技促养,探索网箱养殖模式,推动海参健康养殖。
相较传统的筏式吊笼养殖,网箱养殖采用深水抗风浪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养殖密度,还能减少约七成的人工成本。
近年来,作为“中国南方海参之乡”,霞浦深挖“蓝色富矿”、深耕“海上粮仓”,从高校院所引智,组建乡村振兴特聘服务团,聚智推动海参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实现海参养殖规模和产量、产值连年增长,带动5万多人就业致富,成为全国海参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宁德市科技特派员、霞浦县海洋渔业发展中心农艺师谢宇坪说,从2024年5月开始,霞浦开始海上超规划网箱养殖整改工作,鼓励支持养殖产业由内湾向外湾,由浅海向深海发展,这样更有利于大规模发展海参养殖产业,海参的品质和品相会更好,也降低了整个海面上养殖的密度。同时,霞浦正在着手制定仿刺参健康养殖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为海参品质保驾护航。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福建省首家海参科技小院落地霞浦,重点开展海参良种繁育、生态养殖模式创新、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产业链延伸和技术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从“北参南养”到“南参南养”,再到“鲍参混养”;从无到有,再到“三分天下有其一”,霞浦海参创造了一个渔业传奇。郑进顺说,在科技赋能下,海参养殖业将走上标准化、高品质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