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刘恕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跟随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内蒙古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位于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的中广核科右中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区。放眼望去,黑色光伏板整齐排列,板下的黑麦草、披碱草、狗尾草、紫花苜蓿长势正盛、绿意盎然,交织成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
曾经难以治理的陡坡沙地,如今在科技的助力下,焕发出勃勃生机。科右中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吉仁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里创新采用了“草光互补”新型生态治理模式,利用光伏板的遮光降温作用,板间种植黑麦草、披碱草、狗尾草、紫花苜蓿等多种耐旱草种,完成治沙面积1.13万亩。
昔日的沙地,如今正逐渐变成一片“板上发电、板下长草、固沙增收”的生态经济复合区。“这种生态治理模式有效改善科尔沁沙地的生态环境,促进沙地植物生长,减缓沙化趋势,实现了生态修复与治理的示范效应。”吉仁台说。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