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中国科学家丨沈鸿:无限忠诚的“边区工业之父”

2025-08-26 08:01:1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1939年初,在陕西延安安塞茶坊乡的一个石窑内,煤油灯微弱的光晕下,沈鸿蹲在机床旁,用自制的量具反复校准零件。此时,他正在带领工人们用最原始的工具,为八路军赶制第一批枪械零件。这位仅读过四年小学、从布店学徒成长起来的机械工程专家,带着7名工人与10台机床辗转千里奔赴延安,在黄土高原上筑起了一道特殊的“工业防线”。

“父亲每次都是临危受命,承担的每一项工程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沈鸿的儿子吴英回忆说,父亲从不居功,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把工厂搬去延安

1906年,沈鸿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小作坊主家庭。7岁丧父后,贫困交加的他仅读完四年小学便辍学,13岁只身赴上海一家布店当学徒。在布店的12年里,他痴迷机械,拆修怀表探究齿轮奥秘,蹲守修锁铺钻研弹子锁构造,靠着在夜校和图书馆自学,积累了扎实的机械知识。

1931年,沈鸿与友人集资创办利用五金厂,造出的“狗牌”弹子锁,质量媲美美国产品,价格却低一半,打破了洋锁垄断,远销港澳及东南亚。正当事业起步时,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他毅然将工厂设备一分为二:制锁设备留沪待命,10台通用机床则由他带领7名工人西迁支援抗战。

他们自费租船,在日军轰炸中沿苏州河突围,随行工人后来回忆:“船盖着薄铁皮,子弹打穿船板,江水直往里灌,大伙脱下棉袄堵漏洞。”

沈鸿一行人在武汉等了两个月,建厂场地始终没着落。有天在旧书摊,他淘到一本二手的《西行漫记》,第一次了解到延安如火如荼的革命盛况。上海夜校同学陈振夏准备去延安寻找救国机会,还告诉沈鸿“八路军在平型关打了胜仗”。吴英说,这让处于迷茫中的父亲,对这支“能实干、能打仗”的队伍心动了。

沈鸿找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主动提出带机器去延安,他写信给上海股东征求意见时说,“但祈机器不废置,而国家好多几分实力”,同时表明“盖国家已至危之极点,我辈既生一日,万不能坐视一日”。收到董事会“以国家利益为第一”的回电后,沈鸿立即启程前往延安。1938年初,沈鸿和他的利用五金厂历经辗转抵达延安,成为抗战时期上海唯一一家迁到延安的工厂。

需要什么就造什么

初到延安的沈鸿,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工业基础:仅有3台不成套机床的修械所,连简单的枪械维修都困难重重。他带领团队在石窑里建起陕甘宁边区机器厂,以“抗日需要什么就造什么”为信条,开启了艰苦的技术攻坚。

沈鸿根据太原兵工厂工人的口述,设计制造出造枪的设备,如枪筒拉槽机、枪栓双头立铣机等,并于1939年4月成功试制出陕甘宁边区第一支“无名式马步枪”。枪栓精度甚至超过日军装备。为解决前线修械难题,他设计出仅2.5尺长的袖珍组合机床,全套设备可由两匹骡马驮运,被称为“马背工厂”,大受欢迎。

“边区工业需要什么,只要在他能力范围之内的,他都能把它们造出来。如果暂时造不出来,那就找别的替代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吴英说。

全面抗战期间,沈鸿为兵工厂提供134种型号、数百台套机器设备,为民用工厂制造400多件机器,涵盖油墨机、造纸机、压片机等,构建起边区工业的基本框架。因贡献卓著,沈鸿三次获评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1942年获毛泽东亲笔题写“无限忠诚”奖状,被林伯渠等同志亲切称为“边区工业之父”。

新中国成立后,沈鸿始终带着延安时期的韧劲前行: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台12000吨水压机,填补重型机械工业空白;攻克葛洲坝水电机组难题,保障世界最大低水头电站运行……1980年,他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

如今,在浙江海宁沈鸿纪念馆的“清风廉影”展厅里,留存着对沈鸿的评价:“功高不骄平易近人,年高不惰发挥余热,誉高不辍严谨认真,位高不贪廉洁奉公”——这32个字,正是对他跨越战火与建设年代的一生最凝练的注解。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