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8月25日,北京,在网友们的见证下,2025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首次以视频直播形式公布。
50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其中,女性获奖人有9位,为历届最多,“90后”获奖人有6位,8家科研机构首次拥有获奖人。
每位获奖人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且可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至此,“科学探索奖”7年来共资助347位青年科学家。
“希望获奖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肯定而不是负担。”西湖大学副校长,“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委员邓力深情寄语,“希望‘科学探索奖’能更好地帮助青年人在科学前沿探索、勇闯‘无人区’。”
鼓励“新星”
青年强,则科技强。青年科技人才是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弄潮儿、生力军。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系列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政策,“科学探索奖”这类公益项目则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科学探索奖”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
今年,“科学探索奖”进一步关注更年轻的科研人员。申报指南显示,2025年,该奖项在每个资助领域提供1个“新星名额”机会,在满足宁缺毋滥的评审原则下,该名额用于奖励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及以下,女性38周岁及以下)。
“‘新星名额’有效吸引了年轻人。2025年‘科学探索奖’共有1238人申报,高于历年平均,增量主要就来自年轻科学家,今年申报奖项的年轻科学家共有261人,占比21%,和去年的11%相比几乎翻倍。”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主席高文表示。
“我就是在30岁左右做了些工作得到国际上的肯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主席潘建伟感慨,“这个时候如果你有很好的想法,能得到更好的支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科研刚起步的年轻科学家,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新星名额’的设置,对于年轻科学家来说,将是一个很好的激励与支持。从我自己的实际感受来看,获奖后会更有底气聚焦于长期的科研工作,勇敢探索未知的领域,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核或追求‘帽子’,做短平快的研究。”第四届“科学探索奖”最年轻的获奖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王光宇说。
“年轻人未来的发展空间可能更大,所以我们要特别认真审查他们未来的研究计划,看看其原创性怎么样。”高文表示。
强调原创
让最富创新活力的一群人,去做最有挑战性的原创研究,是“科学探索奖”设立的初衷。因此,该奖项的评审,始终强调以科学问题和探索突破为中心。
“腾讯‘探索奖’不是一个成就奖。”邓力说,对申请人未来计划的原创性、重要性和发展潜力的考察贯穿评审始终。“原创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主要看他能否能够改变我的认知、打开我的眼界。”邓力说。
本年度“科学探索奖”在评审机制上进一步优化,更加突出强调鼓励原创。“‘科学探索奖’的核心理念就是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从事原创性研究。”高文介绍,2025年,该奖项在各个评审环节,都更注重对未来研究工作原创性的考察。评审委员从候选人学术贡献和研究计划的原创性、开展研究工作的独立性、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考察和评价。
学科交叉融合也是突破重大科学问题和学术研究创新的重要源泉。2025年,“科学探索奖”继续在前沿交叉领域,重点考察候选人研究工作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特征。
纵观新一届“科学探索奖”获奖人的研究工作,从“非阿贝尔任意子的产生和操控”到“光电赋能人工酶”;从“火星岩石漆中寻找生命标识”到“植物生长素的分钟级调控”; 从“神经性耳聋药物研发”到“可信视觉计算”,从“载人密闭空间二氧化碳转化应用”到“星球移动探测机器人”;从“海底隧道建养灾变防控”到“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一个个“探索之梦”体现了获奖人们聚焦原始创新的壮志雄心,他们瞄准最重要的科学问题,直面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描绘出一幅幅勇闯科学技术“无人区”。
邓力欣慰地表示,他们很高兴,坚持这一评审原则的结果是,他所在领域的很大一部分获奖人给他们带来了新的认知。
成果频出
“科学探索奖”已成为青年科研人才成长路上的重要“加油站”。
“获得‘科学探索奖’对我和整个实验室都是莫大的精神鼓励,奖项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也使之后实验室对外合作、交流开展得更加顺利。”清华大学教授颉伟说。
南开大学教授王晓晨则表示,他从事的有机硼催化研究是个小众领域。“获奖后,明显感觉到同行们开始关注我们的工作,更多人愿意进入该领域开展研究工作。”王晓晨说。
“得到资助,让我有底气把目光从短平快的项目上移开,转向一些不确定性更高但是意义更为重大的课题。”北京大学教授周欢萍说。
他们的感慨也是所有获奖人的心声。据调研,获奖人对科学探索奖的反馈集中在“巨大荣誉赢得更多关注和支持”“家人开心,身心自由投入科研”“无定期出成果压力”“做自己最想做的那件事”这四点。
在获奖人每年提交的科研进展报告中,频繁提及“对开展探索性研究更加充满信心”“开展了更多的探索性研究”“有更多时间投入科研工作”等。
“科学探索奖”提供的稳定的资金支持、良好的交流平台等让获奖人心无旁骛地更好地在科学前沿冲锋。截至2025年3月,“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中共有11人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在科学类知名刊物CNS(《细胞》《自然》《科学》)共发表论文超40篇。
“中国科技创新经历着从模仿、学习、跟踪到并跑领跑的阶段,只有‘从零到一’的突破,才能引领创新的发展。鼓励原创是当下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选出最原创的工作,支持最原创的人,‘科学探索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潘建伟表示,“期待新一届获奖人,发现新的科学问题,引领新的方向,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活动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