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8月25日,记者走进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大奎山里,一阵花香弥漫在山间,香气来自山里的玫瑰大棚。走入现代化的温室大棚,浓郁的甜味与淡淡的果香扑鼻而来。山东减碳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振平是这片大棚的投资人。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为确保玫瑰四季开花,我们采用矿井水维持温室的恒温恒湿,夜间也持续为鲜花温室补光。
眼前的温室大棚,恒温恒湿,却极少消耗网电,秘诀在于大奎山充分利用了当地条件,建设“光伏电站+矿井余热热泵站+矿井抽水蓄能”为温室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这片温室每年产出鲜切花400余万株,销售收入800余万元。
废弃矿坑如何通过能源转型焕发新生?大奎山的新变化提供了部分答案。8月底,在淄川参加绿色中国2025淄川对话会的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韩文科在现场调研后表示:“用能源转型解决废弃矿坑的发展问题,大奎山的多能互补意义是多重的,既解决了经济问题、生态问题,又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从煤炭坑到玫瑰园的能源转型,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打造一个可看可用、可落地生根的案例
隶属于山东省淄博市的淄川区是一个拥有百年资源开采史的老工矿区,巅峰时期,其境内各类矿山、矿井曾多达上百个,经过粗放开采之后,资源逐步枯竭。2011年,淄川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
“依托自身产业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才能为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活水。”淄川区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宁说。这句话扎扎实实落地,也与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许崇庆有关。
许崇庆告诉记者:我们力求将“淄川模式”打造成一个可看可用、可落地生根的案例,不仅能够解决能源问题,而且能为产业和生态贡献价值。
许崇庆眼中的“淄川模式”,包括将大奎山的光伏、环境热能最大限度地在本地消纳、存储,降低花卉生产成本;花卉生产销售所创造的现金流,又可以支持大奎山的生态修复和开发;花卉产业、矿山修复和开发都创造了就业,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形成良好闭环。
在专家看来,大奎山里的废弃矿井不缺水,这种水具有独特的冬暖夏凉特性,非常适合用于调节智能温室的温度。“在寒冷的冬季,它能为温室提供温暖的湿度,确保玫瑰花不受冻害;而在炎炎夏日,它又能为温室带来清凉的温度,让花儿们在适宜的环境下茁壮成长。这种巧妙的利用,不仅实现了设施农业的恒温恒湿,还为鲜切花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许崇庆说。
对废弃矿山资源的极致挖掘成核心优势
“大奎山样板的核心优势,在于对废弃矿山资源的极致挖掘。”能源基金会城市与区域发展执行主任王志高向记者表示,依托矿区天然的高差与闲置的矿井水资源,该项目建成的分布式抽水蓄能电站,可将电能高效转化为势能储存,实现了电网“削峰填谷”的调节功能,又通过水体循环有效实现矿井水生态治理,为维护矿区生态平衡提供了双重保障。与此同时,矿井水余热利用系统与高端设施农业的结合,让能源梯级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韩文科说,治理难度大、成本高,一直是困扰废弃矿区生态修复的难点。大奎山的多能互补,在能源转型中嫁接产业,将“煤山”变成了“光谷”,也将“荒地”变成了能赚钱的“花园”,具有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性。
“整个系统实现了农光互补、生态修复、闭坑矿井利用,改善了废弃矿井水污染。同时,我们还在积极推动固碳项目,从企业捕集二氧化碳,促进植物光合作用,让每一枝从大奎山走出去的玫瑰都是零碳玫瑰。”刘振平说,继去年玫瑰鲜切花大棚投入使用后,今年,项目还在户外种植了十几个品种的观赏玫瑰。“1000亩的项目,已经有200亩种植了玫瑰、绣球等鲜花。”刘振平说。
目前,上述项目二期的鲜花大棚等设施正在建设,他们的目标是每年产出3600万枝鲜花,收获1.15亿元年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