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通讯员 李昌慧
“新线更换后,安装了新漏电保护器,设备运行得稳稳当当,悬着的心可算落回肚子里了。”8月15日,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哇加滩村的海林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内,负责人马海林看着养殖大棚内循环水泵和增氧泵正常运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马海林是当地依托黄河冷水资源发展特色养殖的带头人。近年来,他放弃外地经营的拉面馆生意,返乡创办合作社,专攻三文鱼养殖。通过创新“陆基循环水+黄河河道网箱”模式,成功缩短养殖周期,提升效益。去年合作社销售三文鱼100吨,产值约500万元,并带动了村民就业。
8月14日11时许,合作社养殖大棚内的增氧泵和循环水泵突然不转了,他焦急万分,立刻拨通了负责哇加滩村电力服务的国网青海黄化供电公司昂拉供电所工作人员李登林的电话:“老李,你快过来看看,眼看育苗关键期到了,增氧泵和循环水泵一停,就会导致水温、含氧量波动,鱼苗就危险了,着急啊。”
不久后,李登林和同事薛黎明等人赶到合作社,检查发现配电箱内的漏电保护器已经烧毁,导致跳闸。“找到‘病根’了!”李登林指着线缆对马海林说,“老马,合作社的线缆线径太小了,支撑不了这么大的负荷,而且每段线路接头过多,每段线路线径还不一致,必须更换更大线径的线路和匹配的漏电保护器。”
育苗期耽误不得,李登林和同事商议后,为合作社拆除老旧线缆和烧毁的漏电保护器,铺设崭新的粗线缆,安装更大容量的漏电保护器。次日,合作社养殖大棚恢复正常用电,循环水泵和增氧泵正常运转。“这批鱼苗多亏了你们。”马海林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