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实习生 王玉丫
近日,记者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在该公司成都北车辆段修车车间内,转向架流水线上的枕簧自动测量选配机器人正精准作业,机械臂轻巧翻转、夹取、组装,9组枕簧2块斜楔仅用2.5分钟便完成装配。
据悉,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货车车辆段,成都北车辆段肩负着繁重的检修任务,日均检修各型货车56辆,年检修厂段修车超1.5万辆。近年来,该段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通过数字化转型持续升级检修能力。
记者走进转向架检修流水线,38个悬挂小车搭载着转向架精准流转,自动完成走行、升降、旋转定位等动作;中转机器人、组装机器人、三坐标等设备各司其职,将职工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这条流水线,不仅实现了工序自动化流转,更通过设备联动让检修质量更可控。“整个转向架检修流水线应用先进智能设备,从根源上降低了人为操作误差,大幅提升了货车检修的精准度。”修车车间副主任刘珏介绍。
在流水线的众多智能设备中,枕簧斜楔组装机器人堪称“明星”。它搭载的激光三角法三维成像技术,能像“火眼金睛”般捕捉枕簧立体形态,通过图像算法精准识别种类、测量半径与自由高度,再结合转向架型号自动生成选配指令,实现动态化、自动化组装。
“以前4个人同时上手,5分钟才能完成两侧枕簧的选配和组装;现在2台机器人协同作业,2分30秒就能搞定,日均检测量达1600多组。”工长张建明的对比数据,凸显了技术革新的力量。
更令人称道的是,这套系统具备自我进化能力,针对转向架在实际运行中因磨损产生的形态变化,它能持续训练模型、修正数据,让组装精度不断提升。
“过去人工组装枕簧,工人一天下来手抖得端不住碗,还难免出错。”刘珏道出了传统作业的痛点。如今,机器人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更通过零差错装配将检修质量推向新高度。
从人拉肩扛到智能联动,成都北车辆段的智能化转型,不仅为铁路货车检修注入澎湃动能,更为西南地区货车检修数智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