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通讯员 韩铠合
近日,在中国石油大庆油田采油一厂井下油水分离注采开发技术试验区现场,技术人员正对比近期油样,试管中的深色液体占比不断增加。这一变化,意味着油样含水率不断降低,标志着该技术可以让含水率高达98.9%而濒临关停的油井“重获新生”。
“这项被业内称为‘地下小循环’的技术,藏着颠覆传统的智慧。像在井下建了座‘智能工厂’,利用聚并、浅槽、重力驱等原理,将采出液在井下直接分离,水回注到另一油层,低含水油液则举升至地面。”大庆油田井下油水分离注采开发项目经理部常务副经理边向南介绍说,这一过程把传统的“地面—地下”大循环变成“地下两层间”小循环,不仅让封存13年的葡I组油层重新出油,还在不钻新井的情况下实现井网“加密一倍”,零散条带砂岩也成了可开采的“香饽饽”。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德民所言,该技术有望引发“老油田复采的大变革”。大庆油田经过60多年的高效开发,主力油田随着水驱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液油比快速上升,当含水率超过98%以后,低效无效水循环导致能耗及成本增加,许多高含水油井也因此而关停。大庆油田原创研发以多杯等流相渗分离器为核心井下油水分离注采开发技术,让极高含水甚至封存的油层“起死回生”,更让“三次采油”后认定的废弃区块迎来“四次采油”的希望。
“与试验前相比,区块日产油量成倍增加。”试验区技术人员说,试验区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液下降89.8%,井口含水率由98.9%下降到79.1%,下降近20%。这一原始创新成果现已入选国家能源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截至目前,该项技术共申请专利36件,其中已授权国际发明专利7件、国内发明专利11件,国内实用新型专利6件,正在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2件。
“十四五”以来,大庆油田克服资源品位变差、开发难度增大等挑战,树牢“精益油藏管理”理念,统筹把握效率与效益、储量与产量、时间与空间,以精益思维经营油藏,全力以赴抢产夺油,让“稳”的态势更加牢固。大庆油田井下油水分离注采开发项目经理部采油地面管理科负责人刘金堂说:“这项工艺推广后,有望使高含水油田、废弃油田和低丰度油田再次实现经济有效开发,为油田‘四次采油’方向路径提供有益尝试。”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