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学:打造精品化特色化办学新范式——“关注新型研究型大学”系列报道之三

2025-08-26 21:47:3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近年来,我国涌现了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学。希望我们的发展模式与办学机制,能够为它们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近日,在上海科技大学(以下简称“上科大”)人字楼会议室里,上科大大道书院院长、iHuman研究所执行所长刘志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上科大诞生于2013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建而成,建校之初便肩负着教育综合改革和科技体制创新试验田的重任。这所定位为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既着眼原始创新,又承担国家级任务,致力于为区域打造一个与人才需求、产业布局和技术需求相匹配的科教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首届本科生在校完成学业取得博士学位,完成本—硕—博学位人才培养全过程;科研成果频登国际顶级期刊……10多年来,上科大实现了诸多“从0到1”的突破,跻身最年轻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成为上海原始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又一重要策源地。

优化学科布局

“学科交叉融合是上科大的办学特色。”上科大科技发展处处长王绛介绍,学校并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力求做强做精、做出特色。从办学规模来看,上科大并不算“大”。2013年,学校招收了首届研究生296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如今在校的所有年级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6568人。

上科大始终瞄准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发力,在光子科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能源科学等重大创新领域积极布局。目前,学校已形成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优势学科群,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大科学中心、2060研究院及上海临床研究中心等。

上科大始终秉持重视基础研究、推动学科交叉的传统,这一点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学校构建了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在教学机构设置方面,上科大不设系,仅设置了学院,例如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包含了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等不同专业。这种模式能更好地促进学科间的交叉。

“目前,学校63%的课程采用基于研究的教学模式,82%的本科生在大三前就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平均每周科研实践时间超过6小时。60%的研究生参与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相关的科研项目。”上科大常务副校长印杰表示。

做强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水平、国际化、成长型的师资队伍。上科大300多位常任教授平均年龄约40岁,其中约三分之一入选国家或上海市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

“在这里,教师和科研人员不用花时间琢磨职称评定,只管脚踏实地教学、研究。”刘志杰介绍,上科大已建立起独有的聘任、考核和晋升制度,在人才考核上始终坚持“重品行、重育人、重学问、重能力、重公认”这五条标准。

学校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经验做法,结合中国高校实际情况,全面实行常任教授制。“这一制度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不唯‘帽子’、不唯名气,打破论资排辈。”上科大iHuman研究所研究员、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程建军深有感触。

2015年,程建军给iHuman研究所发送了申请加入的邮件。“虽然当时他发表的研究论文没有达到上科大预聘助理教授的要求,但我们更看重他的研究能力和潜力。”刘志杰说。

顺利加入上科大的程建军在这里陆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他率领的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汪胜课题组合作在《科学》等期刊发表了重磅论文。他们合作发现的具有抗精神分裂症作用的先导化合物,已于2021年12月独家授权给上海医药集团进行后续研发,授权合同总金额达1亿元。去年底,该药已获批进入临床试验。

上科大的制度设计与培养体系旨在契合并服务人才的发展需求,助人才充分施展才华、释放潜力。2022年7月,程建军通过学校聘任评估,正式晋升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iHuman研究所双聘的常任轨助理教授。

深化科教融合

“科教融合是上科大的办学基础和核心特色之一。”印杰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积极开展合作,合作内容涵盖专家互聘、学生共育、科研资源共享、大科学装置共建、重大课题联合攻关等多个方面。

学校还与高科技龙头企业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多个联合实验室,培养高水平学术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通过联合实验室模式开展的产学联合培养,能够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企业创新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学生毕业之后进入企业,将成为研发骨干,甚至担任研发机构负责人乃至企业负责人,畅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中国科学院院士、上科大校长封东来表示。

上科大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了学院加机构组成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目前,学校20.3%的专利已实现转化,3个专利转化项目已获得中国和美国临床批件。2018年至2022年,上科大连续5年位居全国高校专利许可合同金额榜单前列。

同时,学校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度参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与张江、临港和广州实验室深度合作,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培养创新团队和科技人才。围绕国家大科学设施的建设任务,学校组建了一支以顶尖科学家为引领、学校青年教授和科研人员为主体的创新团队。学校主动承担的“十四五”规划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也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进展。

责任编辑:杨思晨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