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通讯员 周凡
近日,在青岛兰石重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检测车间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能源学院博士邵晓明正全神贯注地调试新型便携式压痕检测仪,准备对刚下线的羟基化反应器进行力学性能检测。这台由他主导研发的无损测试装置,不久前刚斩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就能参与如此重要的项目,得益于该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构建的“靶向孵化、双向自驱”的能源装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已与65家能源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学生参与研发、孵化形成重大科技成果46项,师生累计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0项。
“四段渐进”培养人才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往往是导师指定课题,学生按部就班研究。学生大多内生动力不足,缺乏研究的激情。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工程问题靶向引领、学生内在自驱学习的“四段渐进”模式打破了这一僵局。
该校教授王增丽介绍,在“四段渐进”培养过程中,从理论学习阶段的基础夯实,到工程训练阶段的技能打磨,再到项目研究阶段的实战锻炼,最后到成果孵化阶段的创新突破,每个环节都以装备研发实际问题为导向。
“我们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起工程项目库,涵盖从能源装备设计优化到故障诊断等多个关键领域的项目,促使人才培养紧密对接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王增丽说。
为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不断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建立能源与化工装备安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形成了“行业出题、校企共研、产业孵化”的“三维闭环”产教融合保障机制。
“学校的工程项目库和资源,随着企业技术难题与人才需求进行更新,确保我们所学内容紧扣行业实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4届毕业生李云鹏说,“四段渐进”模式的每个环节都围绕着装备研发的真实难题展开,激发了他主动探索的热情,让他体验到了从构思到突破的创新乐趣。
校企导师联合指导
导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构建起一套产学融通、动态调整的培育制度,不断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内生动力。
“优秀的研究生导师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有求实精神和创新精神,始终追求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负责人蒋文春看来,应确保导师知识结构与时俱进。
为此,该学科建立起多元评聘机制,明确校内导师注重学术发展与理论创新、企业导师突出工程实践与技术革新、国外导师聚焦国际声誉与学术影响。
“这种多元评聘模式让我们各展所长。”兰州兰石石油装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曲殿君告诉记者,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一名企业导师,他将生产一线的实际案例和技术难题带进课堂,并设计了相关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攻关。
这一模式让学生受益匪浅。邵晓明告诉记者,他和同学们开展项目研究时,校内导师帮助他们梳理理论、进行学术把关,企业导师则带来现场经验和技术支持。
“校企导师联合指导,鼓励我们深度参与技术研发。我们团队全身心投入,研发出一套便携无损压痕测试仪,并成功应用于承压设备可靠性评价。这让我们真切体会到学习研究的价值。”邵晓明说。
为确保导师团队实时把握国际前沿和行业发展动态,该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实施导师队伍动态调整策略,创建国际化校企导师队伍,通过开展实践锻炼、技术培训、项目合作、跨国互访,为导师们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
参与国外访学归来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王君感触颇深。“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我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回来后我尝试将这些经验融入教学和科研中,学生们的反馈非常积极。”王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