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 侠 实习生 郑 好
在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移动源已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
记者近日了解到,面对移动源流动性强、排放因子复杂的监管难题,成都市以科技为突破口,构建起“可感可溯、智管智控”的移动源智慧监管一体化体系,成功破解了这一治理难题。
近年来,成都市以“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统领,以“智慧蓉城”一号工程为牵引,提出建设包含“生态环保”在内的“8+N”智慧应用场景体系。
基于以“一图一表一流程”为核心的智慧生态建设理念,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主动破局,打通数据共享壁垒,联动多个关键部门,整合“车油路企”多路数据信息,对成都市移动源进行“动静结合一体化”在线监管分析和可视化展示,充分应用科技手段实现移动源环保生命全周期监管闭环,搭建了“可感可溯 智管智控”的一体化智慧监管体系。
据了解,成都市部署了118套遥感监测系统,精准识别锁定高排放车辆,创新建立“黑烟车”抓拍非现场处罚机制,让违法行为无所遁形;全力推进“机动车环检大模型”建设,建立环检系统AI校验逻辑程序70多个,确保环检数据真实性;依托污染物排放抽测动态监管系统,对柴油货车尾气进行排放检测、后处理装置查验、车用尿素使用情况检查等,通过移动终端实现道路人工抽测“一车四检”数据在线调阅、实时回传、数据即时共享;建成道路交通空气质量路边监测站10座,实时接入约1.2万个道路交通流量监控卡口的数据,精准绘制“污染热力图”,为科学制定限行、分流等精细化管控策略提供坚实数据支撑。
借助科技引擎,成都市提升了监管的科学性、精准性和高效性。2024年,成都市移动源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相较于2020年分别下降24.4%和17.5%,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