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 禾
近期,我国部分地区遭遇持续强降雨,暴雨洪灾后,饮用水安全受到广泛关注。要避免发生饮用水安全问题,水源地保护至关重要。
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把“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列为重要任务之一。
我国如何进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广应用了哪些新型监测或净化技术?为回答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保护体系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已构建了一套涵盖法律法规、规划标准、技术导则和监督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多层次保障体系。2023年发布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强调,加强饮用水水源地长效管护,改善供水水质,加快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形成多水源、高保障的供水格局。同时加强重大引调水工程水源区及输水干渠、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这表明,国家已将水源地保护提升至国家水安全战略层面,从单一的水源点保护拓展到整个供水链条的源头保障。还通过数字化手段和考核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查金苗介绍。
7月26日,全国首届“守护中国好水”项目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启动。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生态环境科学专业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起了“守护中国好水”行动,以标准编制为基石,推动优质水源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的规范化进程。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方晓航说,目前正在编制的《优质水源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评估技术指南》《优质水源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管理规范》,如同为水源地量身定制的“生态法典”,不仅涵盖基础理论研究,还整合了之前的实践成果,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起包含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环境管理与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让守护行动有章可循。
“实地调研科右前旗等典型水源地、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水源地保护经验、建立‘守护中国好水’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等举措,能更好地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推动构建共建共享的美丽河湖良好格局。”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白志军说。
建立跨区域协同保护机制
江河水源地往往涉及多个省市,跨行政区划的水源地保护一直是确保饮用水安全的关键挑战。查金苗表示,近年来我国强化流域管理机构职能,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通过立法协同、生态补偿、数据共享等形成高效协同保护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丹江口水库为例,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是保障北方受水区,特别是首都地区供水安全的“生命线”。其水域横跨湖北省十堰市和河南省南阳市,上游还涉及陕西省,水质安全保障面临复杂的跨省协同挑战。
为应对挑战,河南和湖北签署跨界水体联防联控协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平台;湖北、河南、陕西三省相关地市创新建立“联巡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河南南阳市淅川县、陕西商洛市商南县、湖北十堰市郧阳区三地共同制定《丹江流域联巡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方案》,并签订《丹江流域联合保护倡议书》,有效打破了“各自为战”的局面。此后,联合执法检查成为常态。2024年10月,丹江流域入河排污口溯源暨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异地交叉执法检查在商南县启动,三地共同参与,显著提升了河道管护能力;南阳市与周边9市签订《跨界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框架协议》,并定期开展协同演练,提高了库区沿线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得益于协同保护机制,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向好,长期稳定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增强,丹江口水库每年符合Ⅰ类水质的天数和指标个数也持续保持在高位,2023年Ⅰ类水质高达335天;而“水质试金石”桃花水母的频频出现,也成为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向好的直观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