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8月27日,记者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中加水与环境安全联合研发中心黄津辉教授团队,探讨了疫情期间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沿海水质。该研究通过综合运用交通、工业排放及卫星遥感等多源数据,建立经济—环境效应分析模型,系统揭示了2020至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渤海湾水质改善的现象与背后机制。这一研究为有效控制陆源非点源污染、推进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相关研究发表在国际期刊《水研究》上。
研究显示,2020至2022年,渤海湾水体透明度相比2017—2019年同期显著提高,整体升幅达52.4%,水质改善呈现明显的“近岸—离岸”梯度分布特征。其中中心海域提升尤为显著,而部分沿岸区域受河口输入和工业排放持续影响,仍呈劣化趋势,凸显出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复杂性与空间差异性。
作为环渤海地区经济与人口活动高度集中的核心城市,天津市在疫情期间交通流量急剧下降。数据显示,2020年初该市铁路、公路及公交客运量骤降至疫情前的10%—20%,2022年又出现新一轮下降,最低时不足常年的30%。尽管工业排放在此期间仍保持一定水平,但水质改善的主要贡献来自道路交通所关联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大幅减少。
“团队整合社会交通、工业排放及遥感影像等多维度数据,并基于此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系统评估疫情期间水质变化的驱动机制。”黄津辉介绍,结果表明,自然因素通过调节人类活动间接影响水质,成为改善的主导路径;封控政策显著抑制了城市交通与相关陆源污染,从而有效削减了通过径流进入海洋的非点源污染物。尽管港口航运持续运行,但其对水质的影响相对有限且局部可控。
这一研究成果明确指出,城市交通系统所产生的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影响沿海水质的关键变量。文章第一作者、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闫浩焜认为,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境为辨析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提供了难得的自然实验条件,也为未来精准治理与非点源污染控制指明了方向。
研究团队进一步提出,应加快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以从源头控制非点源污染,例如布设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人工湿地等设施,强化对城市雨水径流的截留与净化能力。这不仅有助于降低污染物入海量,也将推动城市水环境管理从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的全链条治理模式。
该研究不仅深化了对人类活动—环境污染响应机制的理解,也凸显了非点源控制在沿海环境管理中的紧迫性和可行性。黄津辉表示,未来,在城市规划与环境政策设计中纳入交通污染控制及绿色基础设施布局,将是实现渤海湾水质长期稳定改善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