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步鞋:商业营销催生的“育儿刚需”

2025-08-27 16:08:08 来源: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陈 曦

学步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孩子迈出第一步的瞬间是每个家庭的珍贵记忆。有些商家看准了其背后的商机,通过营销将学步产品打造成“育儿刚需”。

在部分商场和电商平台上,宣称能够“防摔”“辅助学步”“矫正步态”的学步鞋琳琅满目,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这些产品通常以“科学设计”“医学认证”为卖点,让不少家长心甘情愿地掏腰包。

不过,这究竟是育儿的进步,还是纯粹的商业营销?婴幼儿学步到底需不需要穿学步鞋?科技日报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功效尚未获得科学验证

学步鞋通常采用硬底、高帮、防滑设计,相关商家宣称其能够保护脚踝、减少摔倒次数并辅助行走。

然而,多项科学研究表明,这类设计可能违背儿童足部发育的自然规律。天津医院关节外科主任医师曹建刚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儿童足部在学步期(通常为10到18个月)尚未完全骨化,足弓由脂肪垫支撑,需要通过赤足接触地面来增强肌肉力量和神经感知,以提升行走能力。”

除此之外,学步鞋的防摔功能目前也缺乏权威机构的有效性验证。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健康学院教授徐冬青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尚无研究证实这类鞋子能够帮助孩子更快获得行走能力,也没有机构通过严谨的对比试验证明其可以减少摔跤次数或者有效防止摔跤。

虽然一些品牌方声称相关产品经过专业机构检测,但是记者实际调查发现,不少所谓的“检测”并非来自权威医学或科研机构。以某款宣称拥有“国际骨科协会认证”的学步鞋为例,该认证实则为付费的商业产品测评,并非独立、科学的权威验证。

在足部发育方面,商家常宣传学步鞋能预防扁平足、矫正步态,帮助孩子养成正确走路姿势。然而,事实上婴幼儿扁平足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曹建刚介绍,在0到1岁阶段,婴儿足底充满脂肪垫,看似扁平实则正常。一般来说,3岁前儿童的足底都较扁,4到6岁后才逐渐形成足弓,这是自然的发育过程。

“足弓的形成依赖于足部肌肉、韧带和骨骼的协同发育,依靠外部鞋垫等方式干预不仅效果有限,还可能影响足部肌肉的正常锻炼。”徐冬青介绍。

孩子学步和足部发育是一个自然过程。曹建刚表示,目前医学上尚未验证学步鞋的功能设计在促进儿童足部发育、足部疾病预防或走路姿势培养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部分产品可能带来足部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在母婴市场,学步鞋价格区间跨度极大,从几十元到数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不少家长认为,高价学步鞋采用了更优质的材料、更先进的设计,理应在“辅助学步”上效果更好。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从设计原理上看,高价学步鞋常宣传的前掌易弯折、强化后跟支撑等设计,并非该类产品专属,许多正规普通童鞋也有。比如,市场上一些百元左右的普通童鞋,也依据儿童足部特点,采用了合理的鞋底弯折设计与后跟支撑构造,可以满足孩子学步需求。

一位儿童产品测试技术专家对记者说,由于目前尚无针对学步相关产品的标准,且没有公认的科学验证方法与评价指标,因此一些学步鞋所谓的“科技含量”多是品牌方的宣传。

“穿某些学步鞋不仅不能帮助婴幼儿尽快学会行走,而且可能对他们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徐冬青进一步说,部分学步鞋为追求所谓的功能性,在设计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硬底、高帮的学步鞋可能会限制婴幼儿足踝关节活动,减少肌肉主动发力机会,阻碍足部肌肉发育。长期穿着刚性过强的鞋子,可能导致孩子足底肌肉缺乏锻炼,反而增加未来出现扁平足的概率。

同时,部分学步鞋鞋底过厚,可能会影响儿童平衡能力的发展。“鞋底过厚会减弱婴幼儿足底对地面的感知,影响大脑通过神经反馈调整步态的能力,进而增加摔倒的概率。”徐冬青说。

除此之外,不合理的设计还可能导致儿童步态异常。部分学步鞋商家声称该产品可“矫正内八字”或“预防足外翻”,但这些设计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可能干扰正常步态的建立。

曹建刚提醒道:“婴幼儿步态会随成长自然优化,外部干预若非医疗必需,反而可能带来潜在问题。”

安全学步环境更重要

“学步是一个自然发育过程,不需要特殊装备来辅助。”曹建刚说。

美国儿科学会发布的一项为期3年、涵盖300名0至2岁婴幼儿的追踪研究显示,经常光脚的宝宝在学步期间表现出更强的平衡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光脚时脚底能直接感知地面变化,使大脑能够迅速调整肌肉张力,从而帮助宝宝更稳定地行走。

徐冬青介绍,婴幼儿赤足可以促进神经发育。足底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直接接触地面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地面,从而发展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赤足行走可以强化肌肉力量。赤足时,足部肌肉需要主动工作来维持稳定,这有助于足弓和踝关节周围肌肉的自然发育。除此之外,赤足还可以促进正常步态的形成。

不过,倘若外界环境不安全(如户外、地面粗糙路面),鞋子是必要的防护工具。

徐冬青建议,儿童需要穿鞋时,选择鞋子可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尺寸合适,鞋子内长度应比脚长0.5厘米到1厘米,宽度要允许脚趾自由活动;第二要柔软易弯曲,鞋底应该可以在手中轻松弯折,前掌弯曲部位应与足部自然弯曲位置一致;第三鞋底平坦无跟差,如果有鞋跟,最大高度应该在3毫米到5毫米之间;第四鞋子要轻便透气,避免过多束缚和负重。

与此同时,曹建刚提醒,婴幼儿在学会独立行走前不需要穿鞋,连体袜或防滑袜即可提供足够保护;不要迷信矫正功能,没有任何鞋具能够矫正幼儿步态,所谓的“矫正功能”可能反而干扰正常发育;不要让孩子穿其他孩子穿过的旧鞋,二手鞋可能已经发生变形,不适合婴幼儿继续穿着。

两位专家一致认为,在婴幼儿学步过程中,家长最需要做的事是提供安全、自由的活动空间而非某种特殊装备。

责任编辑:许茜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