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答卷·科技支撑强国建设丨科技创新奏响制造强国建设“三重奏”

2025-08-28 07:53:0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崔爽

一张手机屏幕大小的箔材,半透明状,放在200倍显微镜下看,上有200万—400万个小孔,孔距均匀——这种可用手撕开的不锈钢,放眼全球,只有山西太钢能生产。

近日,“手撕钢”迎来新突破——厚度仅0.025毫米、精度达1微米的掩膜版用精密箔材问世,填补了光刻工艺关键耗材的行业空白。“其他国家干不了,经过攻关,我们干出来了!”太钢人自豪地说。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关系中国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5年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跃迁。一批关键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式突破,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

攀高:冲击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5月28日,国产大飞机C919迎来商业运营两周年。两年来,其已实现常态化商业运营,航线网络覆盖国内16个城市,共有18架投入商业运营,执飞20余条航线,累计运输旅客超205万人次。

搏击长空的C919,飞出自主创新的新高度。研发征程中,我国首次走完了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大型客机的全过程,具备了大型客机设计、制造、试验、试飞及适航取证等能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核心能力,才啃下这块“硬骨头”。

要上天,也要入地。4月16日,随着刀盘缓缓转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超大直径盾构机“中铁1459号”顺利下线,刷新我国出口海外盾构机开挖直径纪录。

盾构机被称为“工程机械之王”。“中铁1459号”既有“大块头”,更有“大智慧”。它配备的换刀机器人实现了盾构机无人化毫米级精度自动换刀作业,效率较传统人工提高5—8倍,还配有滚刀在线实时磨损监测等系统,可有效解决复杂地层中的掘进和沉降控制难题……20多年自主研发,铸成国产盾构机硬实力,成就高端制造金招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端制造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国产化替代率,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在迈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科技创新始终扮演核心驱动力的角色。”赛迪顾问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分析师郝璐璐说,通过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制造正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跃迁。

“十四五”期间,高端制造捷报频传。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商用可重构5G射频芯片创新成果成功发布、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全球首艘第五代大型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完成接卸作业……

“在高端制造业的需求拉动下,产业发展更加协调有力。”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智能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李优表示,中国制造不断冲击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同时,筑牢了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

制造业攀高向新,创新脚步不停。数据也印证了这一变化: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6.3%;截至今年6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高达147.2万件,是“十三五”末的2.2倍,占高价值发明专利总量的七成左右。

向智:数智转型强劲发展脉搏

自动观察、规划、完成清扫,还能听懂指令,进行定点清洁……装上浙江有鹿机器人公司联合通义千问共同开发的通用大脑,扫地机器人变得“耳聪目明”。

机器人甚至可以生产机器人。广东拓斯达工业机器人公司将传统工业机器人的控制软件与通义千问大模型结合,使其在指令控制、传感反馈等方面能力显著提升,可与工程师语言交互,无代码完成码垛、喷涂、装配等复杂任务。

“未来,所有能移动的物体都可能成为智能机器人。它可以是工厂里的机械臂、工地的起重机、仓库的搬运工、救火现场的消防员,以及家庭里的宠物、保姆、助理。”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吴泳铭说,“工厂里也会有更多机器人在大模型的指挥下生产机器人。”

新兴产业加速集智聚能,传统产业同样抢搭数智快车。宝武钢铁集团热轧生产线上,一块260毫米厚的钢坯被轧制成1.2毫米厚的钢板前,要经过20道工序,涉及300多个参数设定。过去,每当调整钢板的种类和尺寸时,工程师都需重新调试,一次耗时约5天。

如今,盘古大模型将时序数据、工艺参数等进行代码化,通过深度学习精准预测最优参数,预测精度提升5%以上,年化经济效益超千万元。华为云还与宝武钢铁集团在炼钢、新钢种研发等多个领域开展大模型应用研究。

“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技术创新驱动下,数智浪潮席卷各行各业工厂车间。截至今年3月,我国建成超过3万家基础级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已覆盖41个工业大类,全国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83.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6.2%。

从研发投入看,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8%,规模增加到3.6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从投入主体看,企业是研发投入高增长的主要力量,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这都说明,中国正从全球制造中心大步迈向全球创新中心。

逐绿:加快打造绿色低碳未来

7月26日,山东东营时代零碳产业园项目现场推进会召开,全国首个100%绿电直连的零碳产业园在山东开建。

这个总投资超百亿元的“绿色巨无霸”,可实现清洁能源自给自足。风光发电保障稳定供能,电力告别依赖公共电网的运输,实现全产业链零碳……昔日石油之城东营扛起能源大旗,树立零碳产业生态新标杆。

而在西北边陲的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全球最大的压缩气体储能电站正加快建设。这座巨型充电宝,能够利用二氧化碳压缩膨胀实现清洁能源储存,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再获突破。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光伏发电设备、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这“新三样”,不仅是制造业创新发展新引擎,也是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亮丽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科技创新将绿色愿景转化为经济现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科技与标准研究所副所长崔志广表示,“十四五”以来,技术攻关、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体系优化等一系列工作有效支撑了制造业绿色低碳化发展。

“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在于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绿色低碳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郭刚说,我国持续加大绿色科技创新力度,攻克绿色制造共性技术难题,完善相关标准,通过推广应用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实现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十四五”时期,中国制造呈现由大到强、由量到质的深刻转变,规模优势不断巩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6430家,其产值约占制造业总产值的20%。这些工厂基本实现了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

“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新老并举、实数融合,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表示。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