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丨扩绿兴绿 内蒙古筑牢北疆生态屏障

2025-08-28 07:52:3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刘恕 张景阳 魏依晨

“10年前,这片森林还是一片沙漠!”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陈辉指着眼前一望无际的森林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站在科尔沁沙地治理区,放眼望去,只见樟子松、油松、五角枫在大风中傲然挺立,交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

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一场“扩绿、兴绿、护绿”的生态实践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跟随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内蒙古主题采访活动,深入通辽、锡林郭勒盟、兴安盟、呼伦贝尔等地,实地探访内蒙古在防沙治沙、植树造林、草原修复、湿地保护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

从科尔沁沙地的“绿进沙退”到阿尔山百万亩人工林的“绿色传奇”,从鄂温克草原的“过牧难题破解”到额尔古纳湿地的“生物宝库”,内蒙古正通过科技赋能、模式创新与薪火相传,筑牢生态屏障,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锁边固沙,科尔沁沙地披新绿

“我们现在就去种下一棵树吧,用不了10分钟!”见到前来探访科尔沁沙地“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项目区的记者,58岁的科尔沁左翼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朝克吐发出了邀请。

深坑投苗、浅层覆土……朝克吐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果然10分钟不到,一棵红松种好了。采用朝克吐和技术团队探索的“深栽浅埋”种植法,造林成活率可由原来的50%左右大幅提高到90%以上。2013年以来,科尔沁左翼后旗在“三北”工程中大规模推广这项技术。

“努古斯台项目区50万亩,阿古拉项目区75万亩,茂道吐项目区75万亩。”陈辉如数家珍,“针对努古斯台、阿古拉、茂道吐项目区沙地,通辽市启动实施了‘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效益不断显现。”

在治理过程中,科尔沁左翼后旗采取近自然林、综合治沙、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飞播造林、自然修复、以育代造、森林湿地公园和饲草料基地建设9种模式,综合施策,分类治理。目前,项目区植被覆盖度已提高至90%以上,新增森林活立木蓄积量120万立方米,形成了百万亩大林场。昔日黄沙漫天的科尔沁沙地正焕发新生。

百万亩林海,见证阿尔山绿色传奇

“边采边造林山清水秀,成林百万亩荫及子孙。”在兴安盟伊尔施东山上,阿尔山百万亩人工林纪念碑矗立于此,诉说着阿尔山几代务林人的故事。

85岁的第一代务林人于俊涛向科技日报记者回忆起那段激情岁月:“从上世纪50年代起,林业职工一手采伐木材支援国家建设,一手造林为了青山绿水永续利用。”当时,职工家属全员上山,浩浩荡荡,“党员林”“团员林”随处可见。1992年,这片人工造林面积已达百万亩。

如今,阿尔山森工公司伊敏河经营管护中心副主任刘洋作为第三代护林人,正用科技续写绿色传奇。“智慧林火”系统、无人机巡护、北斗定位等现代技术,让48万公顷林海的管护效率大幅提升。“爷爷用脚步丈量林区,我们用数据守护绿色。”刘洋说。

26岁的“林四代”安政新每天在林区跋涉十几公里,调查森林样地资源变化。“我需要做的,就是实地开展林木调查,进行蓄积量计算,后期通过数据整合得出结果。”安政新告诉记者,最近,他和年轻同事们研究起无人机在森林调查中的应用。他说,守护绿色的“接力棒”在年轻一辈手中绝不能落下,阿尔山的森林一定要保护好。

草原生态修复,破解过牧难题

“春天4、5月份的时候休牧了,所以现在草这么茂盛,牛羊放出去都能吃饱。希望我们的草原越来越好。”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巴彦哈达苏木(苏木是内蒙古乡级行政区划)的牧户陈萌看着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场笑了。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草原总面积在1亿亩以上,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也是全球四大草原之一。然而,受自然气候波动、传统放牧模式限制及历史过度放牧等因素影响,部分区域一度面临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压力。

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8.38%,曾因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为解决“草源”问题,全旗构建“1+N+M”工作体系:1为全旗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总体方案;N即围绕主方案,针对草原过牧问题的不同维度制定13个专项子方案,涵盖草畜平衡、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牧民转型、政策支持等关键领域;M为选取8个具有代表性的嘎查(村),作为“1+N”体系的落地试点。

“我们采购了7800吨天然饲草,调配优质饲草5.86万吨,超额保障48%;推广‘长草短喂’模式,购置省草器600套。”鄂温克族自治旗农牧和科技局局长赵志明介绍。同时,全旗保有27.1万亩人工饲草地,年产饲草10万吨,建成三级饲草储备库103座,推广动物中央厨房全混合日粮,有效缓解了草场压力。

2024年草原地面监测结果显示,呼伦贝尔退牧还草工程区内的草原植被高度提高10.9厘米,盖度提高12.78%,干草单产提高64.47公斤,每平方米植物种数平均增加3.44种。

从沙海到林海,从草原到湿地,内蒙古正以科技为翼,以智慧为网,书写着一份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的精彩答卷,为我国北疆绘就一幅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摄)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