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动力:智能制造照亮转型之路

2025-08-28 10:29:0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朱 虹

从哈尔滨市中心驱车一路向南,一片承载着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希冀的区域渐入眼帘。科技日报记者近日走进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安动力”)新能源数字化智能生产车间。在这里,机器低鸣取代了传统车间的轰鸣,自动导向车沿着预设轨道灵活穿梭,数千台设备的运行数据通过5G网络瞬间汇聚于中央控制室的巨屏上。

“以前调试一条生产线需要3天,现在只需要6小时。”东安动力副总经理王福伟凝视着屏幕上实时流动的数字,感叹数字孪生技术的魅力。这家曾经以手工装配为主的东北老厂,如今已成为“设计—生产—质检—物流”全流程数字化的智能标杆。

革新:以智能技术应用为突破

走进东安动力新能源数字化智能生产车间,只见工业机器人阵列有条不紊地工作着:视觉识别引导,机械臂精准抓取,在无人干预下快速完成发动机零部件装配。效率与精度的双重提升,不仅减少了人为误差,还有效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这里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设备占比已突破80%。”王福伟介绍。这源于东安动力40余年深耕汽车动力领域的技术积淀。

回溯东安动力发展历程,其始终闪耀着创新光芒:1980年,新中国第一台微型汽车发动机在此研发成功;2017年,东安动力第一款增程发动机成功搭载某造车新势力车型,并于2019年底投产上市,此后该车型连续3年占据国内新能源SUV销量榜首;2024年4月,东安动力N25TM甲醇增压发动机点火成功,填补国内大排量甲醇发动机的空白……

如今,东安动力的技术触角继续延伸,锚定低空领域开启转子发动机研发。向“百年老店”目标迈进的这家行业领军企业,正从地面交通向空中、水面、水下多领域全力进发。

转型的动力,也来自现实的压力。王福伟坦言,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东安动力强烈感受到“内卷”带来的压力。在此背景下,东安动力以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为路线,开启从制造迈向智造的改革。

智能技术的渗透重塑了质检环节。全自动智能视觉检测生产线上,6台2000万像素工业相机承担着过去10名质检员的工作。王福伟说,它们实时比对产品图像与标准模板及缺陷库,在它们的“火眼金睛”之下,错装、漏装、瑕疵一览无遗。一旦异常,系统即时报警拦截,绝不放过。

生产场景的变革同样深刻。

铸造车间里,手工打磨毛刺、清理冒口的场景已成历史。一条自动化清理线高效运转,仅需3人监管上料和设备。“过去这样的工作量需要30人。如今工人远离苦、脏、累,转向更有价值的技术管理。”王福伟指着设备说。

AI融入生产的深度超乎想象:需戴安全帽区域,智能摄像头自动识别违规人员并报警;在AI赋能下,力矩拧紧枪确保每颗螺丝扭矩精准;安全光栅在人员误入危险区域时瞬间停机……智能基因已深植东安动力制造的每个细胞。

贯通:以数据全链协同为纽带

智能化带来的深刻变革还在于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全链路协同增效。

新能源数字化智能生产车间的汽车发动机装配线上,制造执行系统(MES)正做最后调试。生产数据、各工位质量信息实时传至终端整车工厂。“终端整车工厂管理人员能直接看我们现场生产实况,这才是真正的互联互通。”王福伟说。

高效协同还体现在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月度生产计划下达后,供应商可在线查看详细需求,为原材料准备、产能调配赢得先机。此外,客户服务也驶入快车道。“搭载我们发动机的车辆运行数据回传后,技术人员足不出户就能远程诊断、指导,响应速度大幅提升。”王福伟说。

数据更直达管理决策核心。总经理办公室里,生产、财务、人力等核心数据一屏尽览。每分钟下线一台发动机的实时动态,清晰呈现在屏幕上。“数据安全靠严密权限口令与审批流程保障,”王福伟说,“数字化必须创造价值、赋能经营,否则就是‘两张皮’作秀。”

东安动力的答卷充满说服力:关键设备联网率70%,生产效率提升3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12.5%,运营成本下降14.15%,人均销售额提升至148万元,库存周转率提升1.72%,准时交付率达98.5%。

聚力:以全员创新文化为沃土

在东安动力的智能转型中,技术设备是骨架,而人的创新则是注入其中的灵魂。这场变革离不开全员参与。

“你看这自动涂油装置,气缸一伸,4个滴油口精准对准,摁下按钮就完成,比原来省事多了!”在发动机装配线上,董彬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董彬指着银灰色设备,向记者演示这项提升效率的得意之作。

2019年新能源数字化智能生产车间建成时,自动化生产线的自动化率虽为50%,但发动机涂油仍靠人工。“那会儿工人拿油壶挨个点,手上油乎乎,量全凭感觉,一天下来肩膀都抬不起来。”董彬蹲下身摸着设备底座的磨损痕迹说,“我们蹲守3天掐表算,光取壶、喷油、放回,每台发动机就得12秒。”

团队憋着劲要改。“一开始想用电动泵,试了两次压力不稳,油要么成股流,要么堵着不出。”董彬掏出手机翻出草图说,“后来从报废设备上拆了个气缸,找电工改了程序,让设备跟着发动机托盘信号自动启停。现在每台省5秒,一天产500台,一个月平均节省12个工时。”

这只是该车间12项自主创新之一。旁边气动滑轨传送装置嗡嗡运作,董彬拦住滑行的托盘说:“原来工人得来回跑着送工装,现在一摁按钮就滑过来,每台省10秒。”不远处的平衡轴垫片压装设备是团队攻坚战的成果。“试了液压、电动方案都不行,最后我们用闲置气缸改出气动装置,省了两人轮换人力,还靠光栅防护杜绝了砸手风险。”董彬说。

他的工作室里,4台3D打印机正在工作。“这些3D打印的零件都来自工人提的需求,我们建模打印,比外购省60%成本。”董彬说。

“人人有改善能力,事事有改善空间。”王福伟道出企业文化。公司有完整激励机制:“小改小革”按成效奖100至500元,设荣誉墙和金银星证书,荣誉与评优、晋升直接挂钩。

“硬件重要,但驾驭它的工程师才是核心。”王福伟自豪地说。近年来,东安动力培养出一支技术过硬的软件工程师队伍,在关键技术上实现自主掌控。

2023年春,东安动力从北京购入德国格劳博公司顶尖发动机生产线,面对德方工程师2000元/小时、总价4000万元的搬迁调试报价,东安技术团队决定自主攻坚。3个月日夜奋战,这支土生土长的队伍仅花400万元就完成搬迁、安装、调试,百天内实现首台发动机下线。

东安动力车间这场“静默的革命”,是“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的缩影:以智能技术应用为突破,以全员创新文化为沃土,在破壁融合中释放全链价值。这场数字化变革,不仅照亮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之路,更成为中国制造向高质高效跃升的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骆香茹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